欢迎进入湖南特产网!

民间表演有哪些

一、民间表演有哪些

我国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种类有:

秧歌

秧歌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秧歌的表演形式一般有地秧歌(徙步在地面上歌舞)和高跷(双脚踩在缚以腿部的木跷上歌舞)两种。秧歌队由十余人到数十人组成。舞者扮成生活中或神话传说里的人物,手执扇子、手帕、鼓、棒、伞等道具。秧歌的舞蹈有大场、小场之分。大场是集体舞,由于1-2名领舞蹈者率秧歌队边舞连走各种队形。大场用于秧歌的开头和结尾,而中间是由2-3人表演的舞蹈和歌舞小戏,名为小场。

秧歌的音乐一般有三个部分:

1、小场演唱 包括“领唱秧歌”与“走戏调”。前者由一名秧歌头在开场进演唱,不与舞蹈结合;后者连舞边唱。小场演唱的曲调多移植自民歌中的小调,并加入锣鼓过门。

2、锣鼓打击乐 主要用作舞蹈伴奏。

3、唢呐吹奏 主要用作舞蹈伴奏

秧歌在我国北方各省广泛流行,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北的冀中秧歌、冀东地秧歌;山东的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山西的祁太秧歌以及陕北秧歌、东北秧歌等。秧歌的伴奏乐器除唢呐、锣鼓外,还有二胡、笛子等。

花灯

花灯主要流行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除汉族外,在当地的仙、苗、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中也流行。在发展过程中,花灯形成了两种主要类型:和类偏重于舞蹈,由青年男女载歌载舞或对唱对舞;另一类偏重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向民间小戏发展。

南方的花灯、采茶与北方的秧歌一样,主要在正月间演出,元宵节是高潮。主要的表演形式有:

1、灯舞 这是最早的表演形式。表演者手执制作精美的各色彩灯,载歌载舞。有时还有大头和尚、渔夫等角色同舞。

2、集体歌舞

参加者人数众多,有极强的自娱性。众人手执同样道具,如灯笼、扇子、巾、或花篮等,边歌边舞,并走出各种队形。

3、小型歌舞 男女二三人,表演有简单情节的小歌舞,内容是劳动或是爱情等。常即兴编词配舞。

花灯的音乐是在各地山歌、小调的基础上改编、发展而成的,一般是结构短小、情绪活泼的曲调。在表演内容比较复杂的节目时,往往将几首曲调联缀起来。花灯音乐中还有一些明清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花灯的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及锣、鼓、镲等。

采茶

采茶流传在我国南方采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地,通常的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男的手拿钱尺(鞭)模拟扁担、锄头或撑船杆等。女的手花扇,模拟竹篮、雨伞或是盛茶器具,有时也拿代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表演的内容是茶农劳动的全过程,从种茶、采茶到制作(炒茶)和卖茶。有的地区在表演中还穿插了民间传说故事,吸收更多的民间曲调,表演者也增加为数人至十数人。

采茶的歌舞形式有三个发展阶段,起初是单纯的“茶歌”,即茶农劳动时唱的歌,山歌、号子、小调都有;后来发展为载歌载舞的“茶灯”,即将茶农的劳动动作稍做加工,伴以歌舞,边歌边舞。

采茶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和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唢呐为主。

花鼓

花鼓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在元宵节或其他节日,花鼓常与秧歌、花灯、采茶等一起表演。花鼓的主要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执锣、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所唱的曲调是在当地的小调和山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的特点。在各地的花鼓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安徽的凤阳花鼓、山东花鼓、湖南和湖北花鼓、山西的晋南花鼓等。

清代以来,花鼓逐渐增加故事情节,除了作为民间歌舞广泛流传之外,各地花鼓又进一步吸收民歌和戏曲唱腔,并在舞台上表演,成为地方小戏,如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等。

安徽花鼓灯

安徽花鼓灯是从地方灯会、社火风俗中发展起来的,清朝光绪年间已很完善了。在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

花鼓灯多在年节、庙会和冬闲时进行,并常与龙灯、狮子、马灯等多种民间道具舞一起表演。花鼓灯由舞蹈、歌唱、小戏三部分组成,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所唱的曲调,是在山歌和地方小调基础上形成花鼓歌,如《卖货郎》、《孟姜女》等,伴奏以打击乐器为主,有大锣、花鼓、小钹、小手锣等。锣鼓与舞蹈配合默契,有“半台锣半台戏”之说。

二、描写秧歌的词

火爆热烈

生动形象

维妙维肖

服饰艳丽

扮相俊俏

潇洒大方

表情丰富

动作滑稽

表演细腻

顾盼多姿

三、陕北秧歌的特点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陕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踢场子”秧歌,参加人数为偶数,成双成队,男待彩扇,女舞彩绸,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间好。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谐协,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秧歌舞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现在的秧歌舞,经过改革后角色有所不同,服饰可为现代装,腰系红绸带。手中道具可以是镰刀、锤子,可用花伞。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结合起来。 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传统大秧歌是扭完后停着唱,群众叫“敲起来钮起来,不敲不扭唱起来”。扭大秧歌领头者叫伞头,一手持伞;另一个舞者身挎一串铃,手拿佛尘,称之为马排子,走在伞头后面。锣鼓琐呐一响,伞头着带着秧歌队,在前开路,变化各种队形。最红火的要数邻村互访彩门子秧歌,秧歌队进门要过彩门,对方秧歌来迎接。这时如两军对阵,一问一答,答对了方才接回村里。表演程序一般是伞头起唱,多为见景生情,即兴创作,锣鼓间奏,群众合唱最后一句。 在陕北,每年春节来到,“锣鼓一响,喉咙发痒”,人们就开始筹办娱乐活动,有的地方也叫“热闹”或“闹红火”。早年多是男扮女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的也参加。男女队身着彩服或带云角装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头,女的手持彩肩、汉巾。在活动形式上,有大场秧歌、小场秧歌。其中包括一些道具舞,如“狮舞”、“龙灯”、“水船”等。拜年有排门子秧歌,彩门秧歌;正月十五有酒曲秧歌、花灯秧歌。小场子秧又叫踢场子,分二人场、四人场,八人场。舞蹈动作丰富,豪迈粗扩,潇洒大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局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陕北人闹秧歌,就是图个吉庆,图个红火。每年正月初二三开始,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天,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了锣鼓五音,去忙自家庄稼活。闹秧歌不仅是青年男女的事,甚至许多老汉,老婆也乐于参加,锣鼓一敲响,喉咙眼直痒痒,就想亮开嗓子唱几声,甩开胳膊扭秧歌,踢场子,自取其乐。不参加秧歌队的人就跟上秧歌队看红火,不仅在本村看,甚至跑上十里八里的山路,到邻村看歌。而正月十五闹无宵,转九曲,也许就是陕北闹秧歌的最高潮。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快捷留言

  1. 来自阳先生对湖南湘潭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2. 来自欧女士对湖南株洲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3. 来自李女士对湖南衡阳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4. 来自王先生对湖南郴州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5. 来自汪先生对湖南湘西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 特产动态
  • 特产问答
  • 特产百科
首页 |网站简介|网站声明|正在咨询|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