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乌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的乌镇,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身处乌镇,漫游历史。
02
凤凰古镇
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的凤凰镇,不仅把当地的民族风情保留的完整,内部景点丰富有趣,众多美食也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03
黄姚镇
黄姚镇内有“六多”,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庙祠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古镇独特的风景。
04
西塘
“白墙灰瓦雨如烟,古意石桥月半弯。”西塘的美,美在小桥流水,美在粉墙青瓦。当然最美的还是能在这里邂逅一位江南姑娘。
05
周庄
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是中国水乡文化和吴地方文化的瑰宝。八景八食道不完周庄深情。走在桥上,闻着万三蹄和万三糕传来的香气,听着小贩们的叫卖。幸福的定义就是这样简单。
06
大圩古镇
石板路,青瓦屋,漓江水,古人桥。明清时,大圩已是南北商贾云集之地,繁华热闹。现如今这座小镇明显慢了下来,让过往的游客纷纷想把身心都留在这里。
07
赤坎古镇
一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六十多年的风雨,吹不散的是当年的豪迈华丽。精致古朴的小洋楼让赤坎古镇在一众古镇中脱颖而出,中西结合,美轮美奂。
08
束河古镇
束河镇作为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依山傍水,面临田园阡陌;北瞰玉龙,东南瞻象山。要问什么时候来这旅游是最佳季节?只能说一年四季。
09
扬美古镇
临近扬美,立刻感受到一种中国画水墨丹青的雅致和清丽,明朝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曾赞誉杨美沿江风光:“自南宁来,过右江(入左江),岸山始露石,至杨美江,石始奇......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溪水激石,无此石奇”。除了小桥流水这些古镇必备,杨美镇也是许多电影的青睐之地。走在石板路上,拍自己的人生影片。
10
丹巴县
深藏于横断山脉中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壮丽迷人的风光、无限神秘的美人山谷、恬静如诗的乡土民居、独具一格的古石碉楼、多姿多彩的风情,惊现出丹巴的神奇和美丽。
黔城,现洪江市市治黔城,旧黔阳县县治所在地,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位于沅水上游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市治黔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
比云南丽江大研古
黔城芙蓉楼[1]
镇早1400年,较本省凤凰古城早900年。
古城历史城区总面积0.8平方公里,城内青石街巷纵横交错,明清建筑比比皆是。
原有五个城门今尚存四门遗址,其中西门又称中正门,其城门及门楼保存完好,门上“中正门”三字系民国时期戴笠所书。
依附南北两条主要街道而形成的鱼骨状道路系统保存完整,古称九街十八巷,现存较完好的历史街区有:以商业店铺为主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南正街;以富商大贾住宅为主的西正街;以庙宇殿堂为主的北正街;以会馆码头为主的上河街、下河街等。
此外,县衙、书院、文庙、武祠遗址、古客栈、亭台楼阁、祠堂戏院等,罗列有致,功能齐全。
黔城古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黔城古城以明清建筑为主调,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红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并有机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筑特色,如窨子屋、晒楼等。
古民居敞亮明净,古宫祠华丽精致,建筑风格极具特色。
认识黔城,是在黔城栉此鳞比的古建筑中。
这些沉淀了历史记忆的古迹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成为小镇最雅致最厚重最激荡人心的点缀。
初春时节,满畈的油菜花竞相开放,笔者沿着镇外的小路和镇内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寻幽踏古,在2007年的初春烟雨中与小镇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远离”喧闹的金鳌山古刹
初春的早晨,我站在那个叫金鳌山的地方,忍不住哇地叫了一声。
想当年黔城邑人王氏站在这里,一定也惊喜莫名,于是慷慨捐建鳌山寺。
据民间史料记载,这已是明宣德年间(1426―1435)的事。
从黔城东门出,西去三里便是金鳌山。
一条僻静的乡间公路,一路田园风光,旖旎醉人。
山脚下温顺的沅水在此调皮地拐了一个大弯,老成持重的雪峰山慌忙往后一退。
峰回路转,远远的只见绿树白花中土红色庙宇的尖顶若隐若现。
鳌山寺前多坟墓及梨、橘等果木,暖冬过后,时下已是尽带梨花。
择山间小径盘桓上金鳌山,没有想象中寺院的香烟缭绕,游人喧闹。
进去后才发现鳌山寺其实很大,这就是中国建筑的精妙之处,遮绕上下之间,却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大雄宝殿、五岳殿、玉皇殿、寮房、斋房、香积厨呈阶梯状次第建构,依次拾阶而上,如不是钵椎之声丝丝入耳,还以为自己走错了路,闯进了一户平常人间的院子。
一群怀化来的中专生比笔者早来一些,正细细聆听着一驻寺老媪诉说着寺院的“前世今生”,一学生还拿出笔做着详细的记录。
花影疏斜的五岳殿,寺内一佛学俗家弟子正在给二十多位中老年佛学爱好者讲授着佛宗,其表达之流畅,口齿之清晰,思路之敏捷,令笔者及同行的小周为之称奇。
在人们的认知世界里,“深山讲佛”仿佛已离现代人远去,哪想这僻静的小镇山野中却仍然遗存。
返程后,查阅相关书籍才得知,“鳌山寺原是五溪及周边地区一个著名的佛教活动中心”。
古镇遗韵赤峰塔
坐落在黔城赤宝山上的赤峰塔,传说是为了镇住在沅水河兴风作浪的青鱼精所修建的,宝塔因此曾一度作为“镇河之宝”而被人们顶礼膜拜。
直至今天,宝塔对面的“虎山”、身后的“睡狮岩”仍然静静地守候着古塔。
塔身镌刻的文史资料记载,赤峰塔建于清代,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塔围29米,内圆直径4.6米,厚2米,七层八角,高28米,每层均有彩绘小窗、漏窗,塔层相接处用花纹角砖砌成。
塔内曾有青砖砌成的梯子螺旋而上至塔顶,塔顶八方翘角曾悬挂有铜铃,风动铃响,十里之外也可听到悦耳的 *** 。
小镇大数人家只要坐在家门口,遥望赤宝山,不出家门,塔影就会扑入眼帘。
塔门向江而开,春风轻拂下的沅江碧波荡漾。
不知何缘由,塔内的旋梯和塔顶的铜铃而今已不复存在,只余一尊静默的塔身。
赤峰塔位于小镇东北一公里,目前镇上有公交车可通至山脚。
从山脚至宝塔所在的山坡,需沿通幽小径,过田畦,穿茶林,约200米就到了赤峰塔。
赤宝山上的春天,今年似乎来得特别早,刚过完古历年,就已是满山春意盎然,山岭上的树芽、花蕾、绿草竞相爆出,给青黛色的宝塔平添了几分生机。
??登临古塔,白色云雾从山脚下升腾,青山、绿水、鲜花、杂木在云雾间虚无缥缈,时隐时现,如诗如画。
小镇上七十四岁的王大爷正携着孙女在塔周遭游玩,他说,赤峰塔是古镇名胜之一,“古塔遗韵”、“雪中云梯”被列为“古镇八景”而闻名遐迩,无人不晓。
赤峰塔曾是他儿时踏春嬉戏登高经常去的地方,尤其是冬日飞雪连天的日子,这里更是另有一番情趣。
他的孙女也经常缠着他到这里来。
举目眺望,与赤峰塔隔河相望的小镇,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维修加固着满镇的窨子屋、青石巷、门楼,再远处是新城――洪江市行政中心所在地。
行走南正街
古镇黔城,老街纵横,南正街无疑算得上是古镇历史见证的史书。
南正街为明清时沅州府所在地,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
虽然历经时间的磨损,但青石板、窨子屋、卷棚、马头墙、铜钱漏、祠堂、旧八字衙门门楼等古建筑至今仍然遗存南正街,见证着古镇的沧桑轮回。
最让人动心的不是古街的“高龄”,而是古建筑中流淌的古韵。
南正街采用丁字型街道布局,青石板铺就街面,街道窄而狭长,古民居排列密集,过街拱门层叠,窨子屋幽深曲远。
比起皖浙等地窨子屋,这里的窨子屋少了许多霸气。
虽然也是高高的青砖封火墙防火防盗,但院中有院,门中有门,家家鸡犬之声相闻,佳肴之香隔墙漫溢。
笔者在南正街内穿行,老街边三三两两地坐着一些暮龄老人,或磕烟,或呷茶,或打H。
听说笔者来采访,一谢姓老人并不惊讶,很自然地把笔者让进窨子屋内。
他已经不止一次接待来访的陌生客人。
古屋内门雕、格扇、栏杆十分精巧,门枋上题写的“耕读世家”、“关西门弟”等字还清晰可见。
老街人时时不忘耕读传家,他们对文化的追索成为这里特殊的符号,虽久弥香。
院内内盆栽了不少红枳、桂树、仙人掌、杜鹃,许多还只有手指粗细,显然是新植不久。
虽然窨子屋已有些倾斜,但收拾得很雅致,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色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
谢大爷介绍,如果不是先祖用了特定的工艺,老屋早就塌了。
古镇保护的三个问号
1997年,国务院一道批文同意洪江市市治设黔城。
十年来,洪江市新城建设的动作从未停止过。
与此同时,当地人对千年古镇保护的思考也从未停止过。
据当地 *** 部门负责人介绍,在新城开发和古镇保护的拐点上,他们更看重古镇保护,决心打造“五溪文化名城”,使古镇“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美誉名副其实。
为此,该市早在1999年就将市治选址在距离古镇文物保护区五公里外的株山村,古镇得以奇迹般地保存下来,2002年后,当地 *** 提出了“旅游兴市”战略,并启动了“黔城历史文化保护和挖掘计划”,包括南正街、芙蓉楼在内的众多古建筑、古街道被纳入了当地旅游保护整合规划,并陆续进行了修缮、加固。
当地旅游及文物管理部门2007年发布的一份资料显示,2006年,该市投入8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黔城古镇“芙蓉楼”景区古建筑维修改造工程,老街“三线下地”一期工程业已过半,“中正门”改造工程即将启动。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9月,雪峰山首届全国户外运动挑战赛在该市成功举行,古镇作为本次大赛“古城寻宝”分赛场而受到众多媒体的聚焦。
与此同时,当地决策者也在积极思索着古镇保护的三个问题――为何保护?保护什么?谁来保护?有识之士也给出了一些答案:保护古镇不仅仅是为文人保留怀古的去处,也不单是为了吸引游客的光顾,更重要的是使文化得到传承,民俗得到抢救,地域得到认同;古屋、古街、古楼、古庙、古祠堂理应得到保护,更应保护的则是对先祖生命轨迹的记忆,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民俗、风情、文化;关于谁来保护的问题,一些人提出古镇的居民是古镇保护的主体,同时 *** 也要在规划、修复、导向有所作为。
而据笔者了解,古镇居民至今还保留着重大节日祭祀、舞龙、舞狮及开展相关民俗活动的习惯,每每至此,千年古风里的遗韵仿佛历历在目。
此外,夏达的《子不语》中,麟趾镇的原型就是黔镇。
望采纳!谢谢!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