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历史悠久,3000年前即有先民活动,自古为驿站、商埠,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烟火万家的巨镇,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腊、鸦片而闻名,是湘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宗教中心,素有“湘西明珠”、“小重庆”、“小南京”、“西南大都会”之美称。现洪江城区保存着明、清、民国时期一座完整的古商城,有如一幅直观明、清、民国社会市井全貌的“明清上河图”,是我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标本,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古城之一,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内陆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活化石”,极具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 我国文书上记载的神农氏“日中为市”、颛顼时“祝融作市”的传说,意味着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商品交换的市场了。《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湖南省新石器时代遗址》认为,“沅水和西江始终是泻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古文化重要的,但长久被研究者忽视了的通道”。也就是说,沅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是沟通长江、珠江的主要通道:中国民俗学家林河先生认为,中国最早的丝绸之路是3000年前商代开始的水上丝绸之路。其路线是四川的物资经长江转入酉水,经酉阳、秀山进入沅陵(古黔中郡府地)的沅水,在湘西洪江换苗船经贵州黄平(古且兰国旧址)到达清水江的源头,再换马帮进云南、入缅甸或越南,最后经由陆路或印度洋抵达西域(《寻找失落的中华文明:海上丝绸之路从古黔中起航》)。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中转之地.洪江也就有了孕育和产生商城的机遇。在洪江出土的一块元代的雕版文物,从雕版上可以看到河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镶着门窗、有檐、有帘、有桅杆南来北往的商船。河岸边是一座座码头和风雨桥式的连通走廊,里面是有着壮观城门的古城墙,城墙里有雕梁画栋的寺庙与楼堂会馆,还有鳞次栉比的民居及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这说明元朝时,洪江古商城已成为湘黔边境的大墟场。
大历五年(770),改巫州(洪江)名叙州,治龙标县(在今湖南芷江东南唐纠山,洪江),领龙标(洪江)、朗溪(会同)、潭阳(芷江)三县。属黔中道。五代前期属楚国,后属后周朗州大都督府。宋熙宁七年(1074)废。 从地理上看洪江,虽属弹丸之地,却汇聚了直通洞庭入长江的沅水、巫水和饧柑踔Я飨群罅魅脬浣链私姹淇恚坪拼螅鹑粢还珊榱鳎谑蔷陀辛恕昂榻某莆健5锰於篮竦乃颂跫购榻怨乓岳淳褪窍嫖髂现匾逆湔竞头被纳滩骸
从历史上看洪江,五溪蛮首之洪江苗,又名雄溪苗,雄溪蛮,疑为共工直系部落,汉人以苗族的共工部落临水而居,故名洪江,该地名因族名而得。
洪江苗逐巫水而居,分布在巫水流域。保持洪江苗民族成分比较完整的地方是黔阳东部的雪峰山片区、会同、洞口、绥宁、城步等地。绥宁和城步是苗族自治县,巫水源头的城步是全国第二个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现有的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苗族先民的主体是汉代溯沅江而上的“武陵蛮”人,到南北时又被称为“五溪蛮”。县境巫水,古称雄溪,典籍列为五溪之首,故又称“雄溪蛮”。唐末五代,境内苗民乘中原之乱,据飞山自守,故史又称“飞山蛮”。到元代,苗族已成县境的主体民族。以后外适内徙仍连绵不断,清代形成巫水流域“民居十之三,苗居十之七”的格局。而 洪江是洪江苗对外交往的窗口,众人皆知洪江苗、雄溪蛮,而不知其沿巫水分布之广泛。
雄溪是洪江区的别称,来源于苗语,水经注称巫水为雄溪,历史典载亦有熊溪、洪溪之称谓。 明代嘉靖、隆庆之际,正值资本主义萌芽之初,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已初具雏形,传统的“四民地位’由“士农工商”转化成“士商农工”。商业,以前备受冷落的末业,这时已被移民而来的洪江人首肯认同;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1573~1620年,洪江犁头嘴(今沅江路)就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物资交易、集散市场,店铺林立,作坊成片,成为洪江最早的港口商埠。明清时期更是成为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资集散通道的商贸重镇,被称为“五省通衢”。明清以后,洪江商贾云集,店铺如林,沅巫两岸千帆竞发。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文人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记》中有“烟火万家,称为巨镇’的记载,并以“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来形容洪江。乾隆初期《洪江育婴小识》中描述了洪江的繁华景象:“当是之时,列肆如云,川楚之丹砂、白蜡,洪白之胶油,木材之坚美,乘流东下达洞庭,接长江而济吴越,连帆大舳衔尾而上,环货骈积,率以花布为大宗。南连桂林,西趋滇黔,利市三倍,居市者长子孙,百工技艺之流襁至而辐辏,地窄人众,至劈山湮谷,连屋层楼,栉比而居,俨然西南一都会。”
民国23年(1934),洪江3.76万人中,经商的就达1.3万人。据民国19年(1930)统计和民国22年(1933)《中国实业志》载,当时洪江的货币流通量居湖南省第二位,仅次于省会长沙,成为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散文《沅江上游的几个县份》中写道:“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通常有‘小重庆’的称呼。”在《常德的船》中他又这样描绘:“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且有一点金漆饰……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纤手三十到六七十人。”据1938年的《湘水道查勘报告》,经常聚集在洪江的这种木帆船便有511艘,可见市面之繁荣。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大后方”的洪江出现过“战时繁荣”,全国20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及外国的商人纷至沓来,开设店铺达1300余家。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