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
刘凤诰题江西萍乡易氏宗祠
易水砚石料是名为“紫翠石”、“玉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石质优良,堪比端歙。石料上往往点缀着天然的黄色、白色、绿色等颜色的斑点、纹理,质地细密柔腻,坚韧皆备,硬度适中,浑然天成。所制砚台发墨快,不伤毫,墨汁流润而不易蒸发,具备了发墨、贮墨、润笔、励毫的优良特性。正如《易州志》记载:“石质不亚端溪”。“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
易水砚因取石于易水河畔的钟南山的古黄伯阳洞而得名,而易水之名,则源於约5000年前居住在河两岸的商族有易氏部落。《山海经·大荒东经》: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仆字即卜,意为占卜。古时占卜用龟甲和牛胛骨作工具,上面刻上文字叫甲骨文,殷商民族和有易氏部落善占卜,用于占卜用的牛叫仆牛。由此可见,有易氏之易字应源于《易经》的易字。易水河静水流深,水质清澈,与两岸之秀山合抱有情,万年龙虎抱,夜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的风水宝地清西陵就建于易水河北岸的云蒙山下,故知,易水砚产于易水河畔,从根上便秉承了天地之灵气,作为吉祥用品及风水镇物更是平添了一份神力。
追溯至上我们这一族的姓取名于易水,家族开始于易恺,是所有易氏人的祖先。晋忠愍侯易雄,是楚南和吴西的易氏人的祖先。唐朝时则有易亮,生了易欢、易邦、易述、易达四个儿子,是星沙(长沙附近)数郡的易氏人的祖先。(“越九传”我记得和科举有关,记不大清了),在朝廷上侍奉大臣祯公,生了易霣、易模俩儿子,易模是我家这一支系的祖先。易模生了易尚舍,易尚舍生了易定孙。易定孙的原来的妻子是萧氏,生了个儿子,叫易均彰,他的后裔迁徙至常州、澧水,后来娶了张氏,生了四个儿子,叫易均玉、易均俊、易均寿、易均泽。
闲着没事翻着玩儿了,不一定准确,仅作参考吧
始祖
中山王尚公。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东。
古代帝王把国家视为一姓之家业,故称改朝换代为“易姓”。《史记·封禅书》:“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论述六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
起源
源流一
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源流二
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彖辞上》[1] ,详见《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页。[2]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3]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来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4]
湖南汉寿应为“国正天心顺,家齐世泽长”,现在看来,这个“心”字还有兴、星两种写法。因湘、鄂、川方言这三个字读音没有区别,或误写,或因口述而错,或有意为之,都是有可能的。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射洪易姓人说他们的字辈是“国正天兴顺”,我问他后面是什么,他没有答复我。我只知道我们的四个字,是“……兴顺,福明……”。据说易姓祖先在族人分支和外迁时,往往把字辈打乱,前几字相同,后面就不一样了,以避免那个时代万一有谁出了祸事的“连坐”。因此,我倾向于我们都应该是和汉寿易氏同宗的。
易姓来源之说有四:姓氏专著、《辞海》等典籍的说法是:
1)“左传齐大夫易牙(雍巫)之后”。最早见于《元和姓纂》。有的书则说齐桓公宠幸嬖臣雍巫字牙,称易牙(一作狄牙),食采于易(水),故其后人以易为姓。更由此推而有“雍乃易本姓也”,或易出于雍,它与易牙之后的说法,实质相同。
2)“太公后有易氏”,最早见于《卢若虚集》,即姜太公尚(吕尚)之后。而黄冈易氏谱中对易牙为祖之说,有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存在。更主要认为:
3)战国时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并有追远推及魏之先祖毕万为祖的。故有“易氏之先与魏同姓”说。
4)“受姓自燕”说。
这些说法,都认为是战国时某始祖食采于易水,因以易地为姓,且多列举闻人“楚有易申(?甲)著节义,魏有易恺刺雍州(一误作荆州),晋有易雄宰舂陵,…”,还提及郡望太原郡和济阳郡,易氏因地以济阳堂为堂号。考太原郡秦置,治所晋阳;济阳郡,晋惠帝时置,今兰考附近。可能为两不同时期的郡望。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