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文化:探秘商丘千年文明
商丘地处中原腹地,被称为“河南南大门”,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名城。商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商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商丘古城墙、姜子牙故里、颛顼庙、丹心岛等景点。
商丘古城墙建于明朝,秦汉时期市区内遗址密集,唐宋时期则成为中心城区。商丘古城墙南北长城,东西南北四条街道组成了市区,具有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风格。登上古城墙,可以俯瞰商丘全城,感受千年古城的厚重历史底蕴。
姜子牙故里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庙会镇境内,是姜子牙的故居所在地,也是他的归宁之地。姜子牙是商代重要人物,中华民族著名的封建谋臣之一,在商丘地区的影响力极大,是商丘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商丘颛顼庙是商丘地区历史悠久的一处祭祀场所,颛顼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庙内供奉着颛顼神像,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祭拜,感受中华民族的深厚历史底蕴。
2、自然景观:感受商丘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景
商丘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观也相当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莫过于商丘的滑台山、丹心岛等。
商丘滑台山景区是一个集游览、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景区内山水相映成趣,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特别是秋季赏枫景更是成为滑台山的一大特色景观。
丹心岛位于商丘市睢阳区林城镇境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占地面积广阔,风景优美,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大型水上秀和别致的艺术表演,感受水上娱乐的独特魅力。
此外,商丘市内还有诸多自然景区,如古柏园、长赤山、红旗渠等,每一处景点都各有千秋,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3、民俗文化:品尝商丘特色美食,领略当地风情
商丘市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商丘旅游过程中,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是一项不可错过的活动。
商丘烧饼是商丘著名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以精选的面粉为原料,配以各种馅料制作而成,口感香酥可口,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商丘崤台山羊汤是一道地方特色美食,主要材料有羊肉、花菇、木耳、山药等,清甜香浓,汤色莹润,是一道美味养生汤品。
商丘特色品牌小吃还有豆皮、花饼、黄金酥等,每一样都是商丘独特的美食之一,值得一试。
4、生态游览:探寻商丘的生态之美
商丘的生态之美也是令人难以忘怀。商丘市内的生态旅游景点众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正阳湖位于商丘市睢阳区正阳乡,是商丘市大型水库之一。湖水清澈,风景优美,周边森林茂密,是一个距离市区不远,环境清幽的旅游胜地。
鳌山风景区位于商丘市虞城县境内,是一个以大禹灌区历史遗址和鳌山自然风景为主的文化旅游景点。景区内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珍稀植物资源,游人可以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此外,商丘市内还有大田湖、赵岗山等生态景区,也是旅游爱好者的必去之地。
总结:
商丘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游客可以在商丘探秘中原文化的同时,感受商丘的自然之美、民俗之阳、生态之奇。来商丘旅游,必能收获满满的快乐和回忆。
文化商丘:营盘、营廓皆因战事得其名
核心提示
虞城县营盘乡驻地营盘集,曾是一个古老的集市,原名“仁风集”,因集市交易童叟无欺、仁义成风而得名。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曾在此安营扎寨,后改称“营盘集”。距此不远的花木兰的故乡——营廓镇,也是一个古老的集市。相传,该镇曾因是古代的练兵场而得名。几千年的战火风云,使这两座千古名镇更加享誉天下。
A 营 盘:感恩闯王易村名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阉党专权,民不聊生。崇祯十五年,闯王李自成带领义军攻战归德府商丘县城后,大军继续东进。
不久,义军便在距归德府商丘县城东北30多公里的仁风集(今营盘集)驻扎下来。一日,李自成率义军追赶明朝败兵,途经马牧集(今虞城县政府驻地)东边的小陈庄村,忽然想起此村有一昔日故友陈友善。
原来,陈友善是在当年赴京赶考时与李自成邂逅相识的,因两人志同道合,结为八拜之交。当时,官府腐败,考场黑暗,两人皆名落孙山。分手后,李自成回到陕西,组织了一支农民起义队伍,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而老实本分的陈友善回到小陈庄后以种田为生。
当李自成走进陈家时,看到陈友善和妻子正抱头痛哭。这时,陈友善做梦也没想到,阔别10多年的兄弟会来看他。
看到陈友善伤心欲绝的样子,李自成连忙相问,陈友善哭诉说:“俺女儿英英,还不满16岁,昨天晚上被恶霸‘狼不如’抢去成亲了。‘狼来如’有钱有势,俺一个贫苦百姓怎敢和这个恶人打官司,只有眼睁睁看着女儿掉进‘狼窝’。”李自成听后,气得哇哇大叫,来不及和陈友善道别,便策马返回仁风集大营,准备攻打“狼不如”的老巢。
“狼不如”是贝天作的诨号,他是马牧集城南5公里贝楼村的一个大恶霸,仗着有钱有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当地百姓提起“狼不如”,无不恨之入骨。
第二天拂晓,李自成率领千名将士攻打“狼不如”的老巢——贝楼村寨。交战不到1个时辰,义军攻入寨内,将“狼不如”活捉,救出了少女陈英,并将“狼不如”斩首示众。
义军撤走前,打开“狼不如”的粮仓,分给了穷苦的老百姓。
闯王李自成在仁风集一带村庄,安营驻扎不足10日,铲除了地方恶霸40多人。当地百姓欢呼:“杀猪宰羊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好男都要当义军,杀富济贫为穷人。”
李自成带领义军走后不久,仁风集一带的老百姓为感谢闯王除暴安良、开仓济贫的大恩大德,将仁风集改名为“营盘集村”,以示对闯王的纪念。
有关营盘集村东边的“娘娘坟”的传说,更让昔日的仁风集披上了神奇的色彩。
相传,仁风集是缘于一方宝地而得名。在元朝末年,有一位南方风水先生到仁风集后,私下对人说:“仁风集地形似凤凰,不久出个鲁娘娘。”后来,真的被这风水先生言中。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夏天,皇帝命一位钦差大臣带领3000御林兵到仁风集村一带选娘娘。当时,在仁风集村东头,有一户姓鲁的农夫,虽说娶妻俊美,却生了个丑丫头,取名“凤儿”。凤儿长到12岁时,还不知道打扮自己,整天鼻涕不断,人们见了都喊她“丑妮”。选美那年,鲁凤儿18岁了,她听说皇帝选娘娘,竟冒失地前去应选。途中,她停身在荷花塘边洗了洗脸,转眼间,竟成了一位美如天仙的丽人。
原来,鲁凤儿是玉皇大帝之女,只因她在天宫与尚未转世的玉殿金童媚笑,被玉皇大帝察觉,便将金童玉女投胎凡世。玉女投胎为鲁凤儿,金童投胎为永乐皇帝。王母娘娘为保鲁凤儿的贞洁,故意将鲁凤儿点化成丑女。
那天,鲁凤儿前去选美,南海观音菩萨前来点化。南海观音站立云端,从空中向鲁凤儿洗脸的荷花塘洒下几滴仙水,鲁凤儿才被点化为玉女。
当鲁凤儿被选中娘娘后,遂被御林兵护送京城,离开了仁风集。不料,鲁家族人在寻根追宗、考察先祖遗留的残石碑文时,有人掘土不慎,将泥土中的几根卢苇芽铲断了。当时有人看到,从卢苇芽断节处,竟浸出血水来。瞬间,血水泉涌,很快形成了一道长沟,血水顺着长沟外流,一直从鲁家坟地向西流入仁风集西头的一口井里。后来,人们把那口井称为“娘娘井”。
事后3天,那位南方风水先生又来到仁风集村,当时他已是百岁老人了。当他听说鲁家坟地卢苇芽朝外流血水的奇闻后,摇头说:“白色的卢苇,就像朝官的御带,此一断,流出血水,不光鲁家后人不能出朝为官,恐怕鲁娘娘也凶多吉少。”说罢,风水先生匆匆离开了仁风集村。
果然,鲁娘娘坐在轿内还未抬进京城,刚走到卢沟桥畔,突染暴病,一命归天了。永乐皇帝闻言后,遂传旨将鲁娘娘的遗体送回仁风集村,依皇家大礼安葬。从那时起,人们就把仁风集村东郊筑起的那座高大的坟冢称为“娘娘坟”。
安葬了鲁娘娘不久,永乐皇帝又派一位钦差大臣赶到仁风集村,在此建立一座过街石坊,纪念鲁娘娘的先逝。
虽说鲁娘娘未到皇宫而仙逝,但这个优美的传说一直在豫东大地广为流传。
B 营 廓:“孝烈将军”扬美名
据史实记载:虞城县营廓镇的前址,是古“完国”的国都,后改为“完州”,又改为县,亦称“完城”。隋代,有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魏木兰,她所在的魏庄村原在“完城”东,故在《木兰辞》中有“出廓相扶将”的诗句。相传,该镇是兵家常争之地,一度战火弥漫,曾因是古代的练兵场而得名。金代时名营廓镇,属睢阳。明代以后简称“营廓”,属商丘县。新中国成立后划归谷熟县,1954年始属虞城县。
据考证,营廓镇是一座千年古镇,系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专家认定,营廓不仅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并延续有龙山文化和商、周、汉、唐朝的文化遗址,确属古镇遗址,距今有5500多年的历史。
但这座千古名镇,更因一位女扮男妆、征战疆场12载的“花木兰”而名扬天下。千百年来,在木兰故里虞城县,百姓怀着敬仰的心情把木兰的身世编成了动人故事,来纪念这位传奇英雄。
在南北朝时期,虞城营廓集附近有个魏庄,庄上住着一位姓魏的员外,魏员外庭前长着一棵碗口粗的木兰树。这棵树是10年前魏员外在木兰山访友回乡时朋友送给他的,当时木兰树仅有鸡蛋大小粗,朋友双手递给他时说:“这是木兰山中一棵独特的根生木兰,只长叶不开花。听老年人传说,若见得此树开花,须栽树人有大福大贵。此树开花之日,恰是栽树人降福之时,我已到古稀之年,怕难有此福分,今特此相赠。”魏员外回家把此树栽在庭前,一晃就是10年。魏员外年年辛勤浇水,盼望它开花,但始终未见含苞。魏员外好奇,请花匠来管理,花匠从根到梢经过精心修理,春上终于使木兰树开出一朵洁白的花朵。魏员外非常高兴,当众说:“今天木兰开花,让乡亲们饱饱眼福,总算没白费多年的心血!”正在这时,魏员外的妻子突然在屋里大叫起来,魏员外知道她产期已到,连忙喊来两个有经验的老妇人接生。只听婴儿大声哭叫,老妇人出来报喜:“夫人生了个千金。”众人纷纷向魏员外夫妇道喜,有的说:“这真应了木兰山那位朋友的话。”有的说:“魏大哥,我看这女儿就应木兰花的祥兆,取名木兰花吧!”从此,这个女孩的名字就叫“木兰花”了。后来她替父从军,立了大功,名声传来传去,“木兰花”却被喊成了“花木兰”。
木兰祠位于虞城县南35公里处的营廓镇大周庄村,那里一直保留着有关花木兰生平的石碑。石碑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碑高3.6米、宽1米。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重修大殿,并塑有花木兰像。木兰祠占地400多亩,建筑百余间,这些建筑都在1943年毁于战火,只有元、清两代的石碑仍然刻记着这位女英雄的光辉事迹。
碑文大体是这样记载的:“花木兰,本姓魏,名木兰,隋代亳之谯人也。该地村名原名魏庄(今大周庄),虞城县城南营廓一带在元代归亳之谯君。因隋末战乱频仍,男壮士征兵已尽,木兰便代父从征,女扮男装,交锋十有八战,立下赫赫战功。天子喜其勇为,授以尚书。木兰不受,拥兵还谯后,造文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朝,欲纳宫中。将军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后谥授“孝烈将军”。
石碑有3000多字,翔实地记载了木兰的出生地、姓氏、事迹以及家人资料,这一石碑有力地证明了花木兰为营廓大周庄村人。
2007年11月11日 ,虞城县被文化部正式确认为花木兰故里,木兰文化传说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此,营廓镇以它独有的人文景观享誉天下。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