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三国志法》中评价到:“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侧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
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
关羽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创作里面最理想的一个武将的形象。所以毛宗岗才说他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在《三国演义》中,大概写了好几百个武将,若大致为他们分类的话可以分为:骁勇威猛类、智勇双全类、儒雅统帅类。而关羽则大概三者兼而有之。他既有武功,又有智慧,还显得很儒雅。作为罗贯中心目中的理想的人物形象,关羽还被塑造成为仁义的圣人,这点可谓已经众所周知。然而在小说中,关羽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忠于刘备集团的猛将而存在的,他的形象是贯穿整个文本所描绘的大历史环境的,因此他与各个势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与不同集团的交往中,又必定会不同层次的体现出关羽的各种人格特质。对此,我们在前人对关羽形象特点的研究成果下简单做一下罗列总结
1.针对曹魏集团: 武艺绝伦,.重义气,恩怨分明
小说中关羽是个武艺高强,胆识过人的勇士.文本为了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但这些情节有很多是与曹操有关,诸如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取颜良文丑之首,闯关斩将,罾口川淹七军。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
飞身上马。众诸候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场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
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
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
由上可见,关羽的武艺与连斩四将、令诸候胆寒的华雄根本不是势均力敌,而是远胜于华雄。白马坡前的斩颜良之战,更是惊人。简直是一刹那间的电闪雷鸣——颜良这位被袁绍称为是足以拒华雄的上将,就这样命送黄泉。关羽的“神速”,不是空穴来风,是他高超武艺的自然流露。
小说在写关羽与曹操集团的交往中,除了张扬他的高超武艺外,还体现出他是个重情重义,信守诺言的人。在挂印封金、离开曹操前,关羽曾经向曹操书信允诺“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异日”,此处为关羽华容释曹埋下了伏笔。话说当时诸葛亮命关羽至华容道引火烧草等待曹操中计,而曹操中计後,却利用关羽重义气心肠软的个性,恳求关将军放他们一马,本来关羽并不答应,但在曹操一再恳求下,还是答应了,而曹军也迅速回都,养精蓄锐去了.这正是: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曹操利用心软的关羽,一再恳求,动了关羽的故旧之情,这件事实在是表现出关羽很重义气,当初曹操的一些恩义以及五关斩将之事,让关羽不惜违抗诸葛亮的命令放了曹军.毛宗岗评价道:“许田之欲杀,忠也;华容之不杀,义也.顺逆不分,不可以为忠;恩怨不分,不可以为义.”毛的评价虽然过分夸大了关羽之义.因为关羽在大是大非面前,把各
人感情凌驾於集团利益之上,坚持以自己所推崇的
2.针对东吴集团:勇气过人,恃才傲慢
吴蜀本为联盟,共抗曹魏,但在利益方面其实也是充满了明争暗斗。在东吴向蜀索要荆州失败后,吴方便设下一计,请关云长赴会并对其欲以加害。此时其实吴蜀矛盾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而关羽则被推到峰头浪尖。在此关羽却以过人的胆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东吴士兵把他包围起来的时候,他“右手提刀,左手挽鲁肃手”直至全身而退.後人诗曰:“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情节是简单的,而气氛是紧张的。在不知道敌人会设下什麼样陷阱的情况下,很少人会自告奋勇自愿前往,而关羽豪不畏惧进而化险为夷,实令人钦佩,此举必定被世人传为美谈,
但从另一角度切入,此举其实暴露了关羽的轻率,轻敌,好勇斗狠,因为这次的约会并无什麼战略价值,也无非去不可的必要,可是,他居然去了!去了这个其实可以不去的危险约会,这种舍千金之躯与小人争锋的弱点埋下关羽日後被杀的危机.这就是所谓的没有大局观。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初拜汉中王,关羽理应视大体、顾大局,积极辅佐刘备。但我看来,关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比如:关羽据守荆州之后,曾经有孙、刘两家联合起来,共抗曹操的大好局面。当时孙权派诸葛亮之弟诸葛瑾到荆州向关羽求亲,欲使孙、关两家结为亲家,但关羽听后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表面上看关羽的表现还是狂傲,根本没把孙权放在眼里,但实际上却是没有大局观和整体意识。孙权即便是实力不济,没什么用处,也大可不必出言不逊、污及人格,应好言谢绝便是,但关羽却图口语之快把孙刘关系僵化了。更何况那时的孙权兵强马壮,雄踞江东。在他的意识里,我只要守住荆州,不出差错、不出问题也就行了,把己方放在了被动的地位,这对于一个独挡一面的大将来将,将是致命的。同时由于他缺乏长远的战略思想,破坏了刘备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不能不说是关羽人格上的缺陷和大局观的淡漠!
3.在凡人的眼中:绝伦超群,一代武圣人
云长的将星殒落了,但却给世间留下了无数道万古长存的光亮。就如惊雷滚过长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轰响。《三国演义》为 了 能使关羽永远活在人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又从多方面写了关羽的“显圣”。诸如以远超过对他人的“神化”笔墨,写他英灵不散,在云雾中,在大地上,青襟绿袍,挽青龙刀,骑赤兔马,带着关平、周仓,纵横驰骋,攘除奸凶,报恩复仇,伸张正义。让人们知道这位绝伦超群者“音容宛在”。但种种“显圣”都是目击者的心灵幻影——各目击者个人特色和原因的幻影。如刘备万般思念,衣襟泪痕斑斑成血,当然会夜梦关羽英魂来告。如吕蒙胜得侥幸,庆功大会快乐过度,神经错乱,恶疾发作而猝死;如潘璋被追得失魂落魄,猛抬头看关羽画像,当然会神经错乱,以为关羽“按剑而入”了。如关羽治下的百姓多希望关羽不死,所以竞相传播显灵消息。如曹操看到关羽人头知宿敌忽消,喜出望外,神经失常,幻觉人头“口开目动,须发皆张”。如普静是释家,又是关羽乡人,且是旧交,当然希望乡贤名将皈依,光大佛门,教化他人,所以就大肆渲染、宣传关羽显圣。如此等等,因而要是说显圣是表示了关羽的英灵有知,不如说“显圣”是表示了世人对关羽的思念和关羽生前死后对人间的影响巨大!
为什么关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如此的印象?这就在于关羽他的人格特质。他从来
都是舍己为人、舍身取义的。死若有灵也应以忠义为重,以江山社稷为重,以兄长大业为重。正如诸葛亮对他的评价:“绝伦超群”,这就是他在后人心目中的最深刻印象,它具体表现在:
古来忠臣有其忠,难及其义;义士有其义,难及其忍辱负重;谋士有其谋,无其勇;虎将有其勇,无其威!
他是天姿神武,开疆守土,所向披靡的战争胜利之神。
他是儒雅风流,好学不倦,谈笑风生的一代儒将之冠;他是忠肝义肝,舍己为人,不折不挠的人间兄弟楷模;他有志远情豪,刚正廉谨,辟财屏色的古君子之风。
他刚强而不横蛮,神武而不残暴,温和而不软弱,明智而不诡诈,沉着而不犹疑,义烈而不鲁莽,忠诚而不痴愚,儒雅而不迂腐!
总之,在这些世人心造的“显圣”上,雄辩地证明了关羽之死的震撼力!一颗人们崇仰的星辰殒落了,一座人们瞻仰的殿堂崩塌了,一座人们向往的高山陷落了!愿继高风传后世,不将成败论英雄!关羽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后人心目中景仰的武圣人。
二、《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塑造
前文交代过,关羽本为三国时期的一个普通武将而已。虽说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在人间已经颇有声望,但关羽“超群绝伦”形象的最终树立乃至于后代人民所爱戴的英雄和“神”,不得不归功于罗贯中手中多采多姿的椽笔。
文学理论中有一条小说描写人物形象的理论,那就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要塑造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就有巨大的成就,小说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其中主要角色都具有个性、色彩鲜明的典型形象。作为三国中的大将代表,关羽这个人物更是被作者塑造的真实丰满,个性鲜明。这有赖于作者精湛的人物描写手法,我们试分析之。
一、出场“亮相”法
这是众多小说中都会采用到的。人物的出场是作家创作人物的第一笔,也是人物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为了使关羽给读者以强烈的第一印象。出于此目的,作者对关羽的出场作出精心设计。《三国演义》第一回写刘备与张飞正在村店中饮酒,“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作者首先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推车大汉的形象;然后采用细描手法,展开对关羽肖像的描绘,“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堂堂的相貌,表现了关羽非同一般的风采;接着是刘备与关羽的一段对话,关羽向刘备作了自我介绍,“因本处豪势,倚势凌人,被吾杀了,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通过自我介绍,表现了关羽嫉恶如仇的性格,以及“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报负。关羽出场,尽管是一瞬间的亮相,由于作者运用了白描、细描、对话等多种手法,写出了人物精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以后人物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二、虚实相生法,描绘关羽的神勇无敌
“温酒斩华雄”这一情节,是写关羽与华雄交战,作者以凝炼的语言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把关羽这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名为斩华雄,却没有重点写交战,作者把战场放在幕后虚写,实写了“聚众议事”的会场。会场上的气氛、情绪完全受战场的支配。战场上的杀声、喊声、鼓声,一次次震荡着会场上众人的心弦,引起会场上一连串的反响。这种实写会场,虚写战场的艺术手法,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
作者刻画关羽易如反掌战胜劲敌的神勇形象,首先并不从关羽身上落墨,而是极写华雄的嚣张气焰,骁勇无敌,“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挑战;接着“不多时”,斩骁将俞涉,又斩上将潘凤,使诸侯们先“大惊”,后“失色”,气氛紧张而惊慌,已到一筹莫展的地步。这样就为关羽的上场和烘托关羽的神威作了铺垫。
关羽就是在盟军内无一将敢应战、盟主袁绍哀叹帐下无能人的情况下“大呼”而“出”的。当时,他作为一名小小的“弓手”,竟敢口出大言:“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情节发展到此,引起了一场态度各异的争论:有的恼怒斥责,有的惊讶不信,有的赏识赞许。作者在这里,写出了盟军的内部矛盾,也为关羽的出战作进一步铺垫。
作者虚写战场,关羽出战后,没有描写关羽怎样刀对刀、枪对枪的战场厮杀,也没有写他武艺怎样高强,勇力怎样过人,而是通过会场的反响来写:“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作,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声音的描写其实是在进一步烘托关羽,并造成一种悬念。就在“众皆失惊”的情景下,关羽飞马“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而“其酒尚温”。瞬间产生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关羽易如反掌战胜劲敌的高大形象,一下子屹立在诸侯面前,也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关羽的神威豪气、英雄本色,已是跃然纸上。
三、对比凸现法,凸显关羽的“忠义”人格特质
对比不仅是认识事物、辨别真伪美丑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是作家抒写作品、刻画人物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为了表明关羽的忠与义,作者就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凸现了关羽的品格。例如,在《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一回中,关羽兵败下邳,不得不暂时依附于曹操,当时跟曹操约法三章,一旦知道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虽然应允,但还是千方百计要留住关羽,赠予重金,施以礼遇,可以说用尽了手段。作者先写在物质上极力满足关羽,“拨府与关公居住”,“备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又送美女十人,服侍关公”。对待曹操的赠予,关羽却“分内宅为两院,内拨老军十人把守,自己在外宅居住”,“绫锦及金银器皿”送于二嫂处收贮,美女“尽送于内门,服侍二嫂”。作者把曹操的“赠”与关羽的“送”对比着写,凸现了关羽财帛难动其心、美女难移其志的高尚品格。
同样,后文中尽管曹操封侯赐爵,施以重恩,千方百计要留住关羽,关羽尽管对曹操的厚待也十分感激,但还是想方设法打听刘备消息,一旦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于是“挂印封金,率旧部跟随人役”,离开曹操,投奔兄长去了。在这一回里,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一个要留,留得诚心诚意,一个要走,走得义无返顾。通过“留”与“走”的对比描写,凸现了关羽不是蝇营狗苟、见利忘义的小人,而是个时时不忘兄弟之情、君臣之义,胸怀坦荡的君子。
四、瑕瑜互见,注意到关羽形象的真实性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作者对人物有自己的爱憎和评价很正常,但罗贯中并不采用简单化、绝对化的手法来描写人物以表示爱憎、褒贬;在突出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方面的前提下,也刻画出次要的,甚至与之相反的东西。因此,小说中关羽的性格是矛盾的统一,并非作者主观观念演绎出来的傀儡。
关羽这个形象可谓作品中最受赞扬的人。正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关羽是封建社会“忠义”的化身,这个被神化了的封建英雄,作者并未一味夸大。作者也根据历史的真实,有意识地描写并渲染了关羽的骄横与刚愎自用。例如,关羽于马超投降后,派关平来对刘备说:“父亲知马超武艺过人,要入川来与孟起(马超字)比试高低”,搞得刘备
十分紧张;孔明作书发付关平星夜回到荆州,信中说马超不及关羽,关羽“遂无入蜀之意” 这就不仅更突出了他的高超武艺,而且也显示出了他的目空一切和不识大体。作者并不因为关羽是他所要赞美的人物,就不顾生活真实地使之成为毫无缺点的完人,反而却把这一缺点表现得更加鲜明,这正是他的特殊笔法之处。因为骄傲和不识大体本来就是历史上关羽的一个致命的弱点,他后来的失荆州和被杀,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个缺点恶性发展的结果;掩盖了这一点,关羽的性格发展和结局就会显得虚假、不可信。而正由于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并不采取简单化、绝对化的手法,我们所看到的关羽,才是一个现实生活中可能具有的、“义勇”而又颇有点骄横刚愎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关羽才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三、关羽形象的文化意蕴和现实意义
历史常常未必公正,无往不胜的历史法则一旦遭到艺术法则的有力冲击,便可能上演一场“滑铁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一个明证。作者罗贯中笔下将历史中的关羽作为原型,吸取了先前民间传说的大量素材,诸如宋、元三国平话和元代三国戏曲中的关羽故事,为我们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关羽。作者对这些故事进行筛选、加工、改造和再创作,使关羽形象臻于完美,关羽的品格特点更集中、更鲜明、更突出,从而给人的感染作用更真切更强烈。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戏曲、曲艺以及当代影视作品对此竟相烘托渲染,蔚为大观,使这一艺术形象进而深入人心,关羽其人进而家喻户晓。
既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所褒扬的伦理道德和人格品质,又包括现实社会大众对世态、人生所表露的多种心理;既表现为人们对英雄的崇敬,又表现为人们对神灵的礼拜。
在中国这部最早的长篇小说中,作家主要倾心全力塑造了三个人物:曹操、关羽、诸葛亮,作家对曹操竭尽鞭笞挖苦之能事,对诸葛亮、关羽则无限景仰如滔滔江水,不吝赞词。出自作者笔下的关羽形象,出乎想象的内容很多,作家的笔墨在此也犹为酣畅。关羽超伦逸群的形象的最终完成和树立,不得不取决于作者对关羽这个人物的“偏爱”,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在关羽形象中埋藏着的深深愿望和文化意蕴。
关羽文化是属于精神领域的文化,忠、义、武勇是构成这一精神文化的主轴。它既符合历史上关羽的基本面貌,又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品格,这是关羽文化所以产生、形成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根本原因。
首先,关羽体现着中国几千年来灿烂文化的聚焦。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自然也是对历史的一部文化反馈,因此它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关羽给我们带来的则是自古到今提倡的国家使命感、责任感以及人间真情。
小说第一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下大乱的图画,黄巾起义,烽烟四起,国无宁日、民不能安息。作者此时并不是冷眼旁观,而是渴望着国家早日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于是便产生了强烈的对国家动乱的厌恶,期望着有治世之能人也就是圣君、名将的出现,来统一中国,安定乾坤。作为一名杀人逃犯,一介武夫,关羽之所以能够登坛拜将,建节封侯,成为一代武将,都是作者国家责任感的体现。千百年来,积淀于历史文化的无量藏品中,国族脊梁的静定,血性男儿的豪勇;无愧无作的义烈,如期如歌的超迈。全然隐含于关羽文化之中。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和盘托出,展现于世人。由“万世人杰”到“神中之神”,中外供奉,上下同仰。这种文化在笔
者看来,俨然已超越其本身而成为一宗载体!凝聚在关羽文化里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理、智、信,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思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和释道教义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文化之魂。
《三国演义》在书中也同时体现出人间之真情。这点在关羽身上体现的最为丰富,他和刘备既有兄弟之情,也有君臣之分,在降曹时以礼侍侯二嫂便是个例子。在对张飞、赵云的兄弟情义上,也非同一般。翼德丢了徐州,关羽只责备他没保护好嫂嫂。对未磕头结义的子龙更是信任不疑,在众人说子龙在长坂坡战斗中投降曹操后,他坚决不信并力排众议,为赵云说话。就连自己的对手张辽也猩猩惜猩猩的情怀,正言劝退,冒死救命引荐,可谓高山流水。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精华、美德的积累,是作者的心之所系。 第二、民众愿望的寄托
作者生于元末明初,乃新旧交替的时候。元朝廷腐败,吏治混乱,农民起义,干戈遍地。有句话说得好,“国乱思良将”,这是民众的期望。无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一经国家动乱,民众都希望有仁者出,治国平天下,刘备就是这个时代民众心目中的一个仁者。而仁者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将领来扶持,关羽也就成了一个典型良将的代表。只有有了仁者、良将,才能使国家统一,国泰民安。 崇圣尊贤,见贤思齐,这也是民生的一个道德倾向。人民虽然并没有什么大的政治主张,但他们都希望统治自己的官吏是好人,都盼望有圣人贤者来为民作主。见到好人,贤者更是欢喜不已,愿意跟随他们,也以他们为榜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应当说是一种普遍的民众心理。然而,人民也希望良将长存,良将有后,于是关羽才会成神。书中的关兴、张苞才会与父亲一样同为良将,“虎父无犬子”名不虚传,这些都是民众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时势造就英雄”的体现。 第三,关羽形象的现代文化意义。
作为一种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文化,本身其有历史的厚度和传统文化的深度,有其不容置疑的现实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今,关羽文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在海外华人中的影响还比较广泛。我们应当探索关羽文化赋予时代的内涵,探讨其现实的价值,使之顺应时代的要求传承于当今,成为有益于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精神财富。
1.凝聚民族合力价值。关羽文化植根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反映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由于关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侨胞和华人后裔中一直有着广泛的影响。人们把兴建关庙、敬崇关羽,作为寄托自己美好愿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凝聚力和融合力。一些华人社区的关庙筹建委员会,还把弘扬关羽为表率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情结,净化人的心灵,作为建庙的基本宗旨.并围绕建庙,开展同乡同宗结社等活动,增进华人之间的情谊。包括台湾,其人口不足四千万,而关羽信徒却多达八百万。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无疑是关羽文化在当今最具时代意义的价值。由此看,关羽文化显然具备了全新的价值与作用。它维护和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促进和增强了海内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必将进一步发挥凝聚民族合力,联系海内外华人炎黄后裔中华情结的精神纽带作用。
2.对商业的价值。文化的传承作用就在于发掘其在前进的时代中可为现实服务的价值。关羽在现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今对关羽的崇拜日益加深,
这反映现代社会中所受的“关羽文化”之影响。经济发展的潮流中,经济交往频繁 ,商人们总是希望关羽能保佑自己一帆风顺,将他奉为“保护神”。 关羽神灵也就在商品大潮的簇拥下,走出庙堂分身于市井里巷,在有些熙熙攘攘的场合十分走红。人们走进一些企业、宾馆、店堂,常常可以见到关羽神像端坐于神龛之中,享受着人间烟火。虽然有点迷信,但这给予大多人是美好的祝愿。人们期望关神爷给他们带来滚滚财源,带来福佑平安。所以关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希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3.新时代下人们崇尚个性,关羽禀性气质超凡脱俗,“绝伦逸群”,于是成为众多人们崇拜的偶像。关羽形象熔铸了忠义的楷模、武勇的化身、意志和力量的代表,最充分体现了真正男子汉的阳刚之美,寄寓了士人与大众的道德理想和审美理想。讲信义、重然诺,爵禄不以靡,金帛不为惑,崇尚正义,见义勇为,正直为人,立身处事不违良知,这些蕴含于关羽文化的道德品格和为人品质,历来为社会所认同、为世人所称道,而那种背信弃义、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卖友求荣等不道德行为,都是为社会所不齿的。人们批评关羽太好胜了!可是,假如关羽不好胜,就不会有单刀赴会的胆量与豪情,也不会有刮骨疗毒是的谈笑自若。这就是文学中的关羽形象,忠肝义胆,武艺超群,藐视一切。
关羽文化所体现的传统道德精神和人格力量,是关羽文化的精髓所在。为义而盟,守义而战‘重义而动‘护义而降,奉义而辞,关羽一生“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忠义精神成就了关羽文化最最闪亮的一面。关羽作为道德楷模和道德偶像被不断提升,关羽崇拜作为一种道德文化现象被广泛普及,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凝聚力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规范与提升,曾经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宋代面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时,用关羽的“忠”与“勇”来教化臣民;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又都对关羽的忠义大加褒扬;宋明以来新兴工商阶层从关羽身上汲取了“信义”的道德原则,提出了“以信为本”的经营原则;文人、士大夫来从关羽身上发现了足以使他们效仿的人格品德。可以说关羽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中的一个发展。爵禄不以靡,金帛不为惑,见义勇为,正直为人,立身处事不违良知,这些蕴含于关羽文化的道德品格和为人品质,历来为社会所认同、为世人所称道,而那些背信弃义、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卖友求荣等不道德行为,都是为社会所不齿的。今天,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对于“知荣明耻”,加强道德建设,更有现实的非凡意义。
写关羽的: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成都望江楼: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至于下联嘛,望江楼只有上联,下联还在征集中~~~
岳阳市岳阳楼联: ——窦垿撰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黄州赤壁: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滁州醉翁亭: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青史对青灯,则及其儒雅。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一个人的名声被记录在青史之上,那么他的品德和修养一定是非常儒雅的。青史代表着历史的长河,它不会轻易将一些平凡之辈留传下来,只有那些有杰出才华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得到留存。而这句话中的“青灯”则是指书桌上的油灯,代表了学习和教育。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养自己,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儒雅之名。
赤心如赤面,则及其英灵。这句话意思是指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真挚如赤色的面颊一样,那么他必将成为英勇无畏的英雄。赤心表示一个人内心热诚、忠诚和坚定,而赤面则象征着英勇和豪迈。这两个象征都表达了一个人内在力量和品质的重要性。只有具备激情和信念,并且勇敢地去追求目标,并抵抗困难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人的内在品质对于个人发展和历史评价的重要性。无论是儒雅还是英灵,都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获得的。儒雅代表了高尚的品德和修养,而英灵则象征了勇敢和无畏。一个人只有在追求卓越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并留下值得纪念的名字。
要想实现青史对青灯、赤心如赤面的境界,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我们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真善美,才能成为一个儒雅之人。我们还应该有学习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不停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
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赤诚之心。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中,都要坚守初心、忠诚于自己所选择的信仰或目标。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并为之奋斗,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
我们要牢记人生的使命和责任。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国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只有勇于担当,用自己的行动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青史对青灯则及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及其英灵。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我们要注重内在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修炼道德、坚守信仰,并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成为一个儒雅之士和英勇之人。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