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湖南特产网!

陶渊明的诗歌特色是什么?

陶渊明的诗歌特色是什么?

陶渊明的诗歌主要分为三类: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其中田园诗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一扫魏晋创作衰靡之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桃花源记》写作特点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二册》人教社

一 巧妙的艺术构思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构思巧妙,富有小说色彩。作者在故事发展中,不断设下悬念。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渔人因“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忘”与“忽”两字,表明渔人完全是无意中进入桃花林。又因渔人被美丽的桃林所吸引,才决定“复前行,欲穷其林”。到底前面还有什么呢?读者也产生跟着渔人前进的愿望。渔人走完了桃林,又发现有山,而且“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里到底有什么?这又诱使渔人丢下船“从口入”。读者的视线也就跟着渔人进入了桃花源。作者写进桃源的路又很有变化,这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的感觉。作者就是这样层层伏下悬念,又逐层解开,紧紧地吸引住读者。

二 较强的艺术概括力

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总要能艺术地概括出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的东西,提出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桃花源记》具体而形象地描写了一个理想中的桃源社会,从另一个方面艺术地反映出他那个时代的历史,即从汉末以来到晋宋之际,封建王朝多次更变,社会动乱,广大人民痛苦不堪。陶渊明设计桃花源理想社会,实际上也就以艺术的形式,概括地提出了当时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希望过一种安定美好的生活的社会问题。

三 “淡而有味”的风格

所谓“淡”首先表现在,从字面上看没有直接抒发强烈感情的语句。全文用第三人称,似乎是从纯客观的角度来写,给人的感觉是心平气和,不带主观偏见,所写的内容也容易为大家接受。其次,“淡”还表现在极少使用华丽的词藻。两晋至南北朝的文学中华艳之风极盛,而《桃花源记》全文300多字,极少使用华丽的以显声色的词语,只在文章开头写到“桃花林”,写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整篇文章犹如水墨画中加了一点淡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但整篇基调还是淡的。

《桃花源记》的“有味”,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主旨并没有直接被揭示,而是靠读者细细品味才能得出。这样,文章就显得十分含蓄,读起来特别有味。文章的“有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桃花源写得似有似无,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四 朴素精练、富于变化的语言

“精练”如第1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

作者在用词上十分注重精确,尽量避免重复,而又使读者容易理解,体现了朴素、平淡,富于变化的特点。如写渔人进入桃源,就用了“行”“逢”“穷”“尽”“入”等动词;“怡然”“欣然”都表现一种欢乐的心情,但“怡然自乐”表现的是一种宁静、安乐,而“欣然规往”却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作者在抒情写景时笔调也很有变化。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语言质朴,格式齐整,显得次序井然,有一种原始的美。但从整体来看,又是灵活多变的。作者从“……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层层写来,从外到内,逐步深入。这里还用顶真的修辞法,环环相扣,把桃花源的风景写得引人入胜。

选自《中学语文教参新编》有删改

《桃花源记》资料:《桃花源记》创作背景

一 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中桃源内外的景物,村中的风俗人情都是通过渔人的观察和感觉或借助渔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而文章开头写他“忘路之远近”,临末又写他“遂迷,不复得路”是要通过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读者,这里所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二 巧妙的景物描写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物描写引起渔人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欲穷其林”的动机,从而有可能偶然发现这片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土。而且,这美丽的桃花林景色,也从旁烘托,令人想象桃花源里环境景色的美好,起到近在门前栽种花木的作用。

《桃花源记》重点难点指导

一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理清叙述顺序,把握叙述线索,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自读提示”已明确告诉我们,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第1段,写渔人偶逢桃花林。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热情款待。第4、5段写渔人出桃花源,太守寻而不得和刘子骥往而无果。从文章各段的叙述看,1、4、5段写略写,只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结果,与第2、3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两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安乐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如详写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鸡犬之声,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详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和与渔人的诚恳交谈,表现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情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

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不能脱离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东晋末年,社会政治混乱,兵祸连结,民不聊生。作者看到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对黑暗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改变不了这黑暗的社会现实,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于是他虚构出一个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用以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也自知这只是一种空想,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桃花源记》资料:《桃花源记》创作背景

《桃花源诗并记》或《桃花源记并诗》,据王瑶考定,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作者时年五十七岁。弃官隐退后,他已过了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对战乱造成的灾祸和农民逃亡的苦难有了一定的感受。《记》是《诗》的序文,着重叙述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和桃花源的环境景物;《诗》着重描写桃花源的历史、风俗和恬静生活。通过《记》和《诗》,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社会也无疑地是一种批判和否定。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虽说是一种子虚乌有的空想,但不象《诗经·硕鼠》中的“乐土”、“乐国”那样朦胧迷离,事、情、景、物都勾画得具体形象,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对此,前人有种种附会,都不尽可信;今人也做了大量的考证。比较有说服力的看法是,诗人虚构的“世外桃源”之所以能产生以假乱真的魅力,除了他高超的艺术功力,主要是因为:1.诸如“小国寡民”、“乐土乐国”、“大同世界”之类的上古农村公社的传说,使他有可能受到思想启发;2.长期与农民呼吸与共、休戚相关的躬耕生活,使他有机会积累感性材料;3.汉末以来,避难逃荒的人民往往自动集结起来构筑堡坞以自存自保的事实,使他有条件找到模拟形式。

摘自《初中语文教材新探》第四册

《桃花源记》资料:《桃花源记》分析文章节选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描写其社会理想的著名作品。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之在晋未,是和孔融于汉未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宋书·武帝本纪》载:“晋自中兴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兼并,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东晋时期世族大地主的兼并和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罕见的程度。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吞并的斗争极为错综复杂,当时不仅南北统治者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就是南北的豪门贵族和军阀之间,也是经常处于混战状况。在社会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420年,封建军阀刘裕夺取了晋王室的权,结束了东晋王朝的统治。这一切社会政治动乱,陶渊明都亲自经历、耳闻目睹。特别是他通过自己坎坷不遇的生活实践,不断加深了对封建社会某些不合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在他毅然走上“归耕”道路之后,思想上形成了一个带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理想。他把这一切理想蓝图,用寓言的形式,通过《桃花源记》反映出来。

《桃花源记》是诗人创作中政治倾向一个重要而可贵的方面。它的主导面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作者植根于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以极大的热情,用浪漫主义手法揭示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倾吐了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他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蓝图,是他不满黑暗现实的折光。

值得一提的是《桃花源记》所表达的思想与东晋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悲观厌世、逃避现实是有根本区别的。鲁迅先生曾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还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陶渊明的不飘飘然,这与他晚年贫困的生活,特别是归耕中接触到劳动人民是有关系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有着和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相通的生活基础。基于这一条件,他在《桃花源记》里对理想社会种种描绘,可说无一不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对比的镜子而设置的,其中,无疑的也包含着当时劳动人民“适彼乐土”的愿望。

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在阶级社会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只不过是封建时代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空想,“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桃花源诗),更具有某种复古倒退的色彩,它既无法与共产主义相提并论,就是与近代空想也是有极大区别的。毛主席在《登庐山》一诗中提到:“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既是从人民的愿望这一角度肯定了桃花源,而又从其不现实的角度予以否定,说明真正的人间乐园是科学。

……

选自湖南师院中文系编《语文教学》《桃花源记浅析》

《桃花源记》资料:关于《桃花源诗》

《桃花源记》是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

附录: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

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

寂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

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

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

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解译

秦始皇扰乱天下,贤达的人就避开乱世。夏黄公、绮奇里季去商山隐居,桃源中人也从乱世中消失。去桃源的踪迹消蚀而湮没了,通乱世的路径也荒废了。桃源中人相勉致力农田耕作,太阳落山就回家休息。桑树竹林繁茂成荫,豆子和谷子都能按时种植。养蚕可以收获长丝,秋收也没有赋税。生着草的小径交相通连,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的祭器古色古香,衣裳也是当时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欢歌,老年人也能随心游逛。花草也随着天气的和暖而繁茂,林木也在秋风强劲时落叶。即使没有年号和历史编著,那四季的变化也年年如此。高高兴兴的没有尽头,用不着操心烦愁。这奇迹隐没了五六百年,终于有人看到了这人间仙境。世俗鄙陋而桃花源中淳厚那是根源不同,可仙源一现接着又消失了,请问那些在世上交游的俗人,怎能猜测到这尘世外的情况!在清风的吹抚中我慢慢地走着,我要寻求和颂扬那和我志同道和的人。

《桃花源记》资料:关于桃花源

据研究,“桃花源”并非凭空虚拟的乌托邦,而是当时居住在武陵溪洞地区的苗族部落。当时的苗人“生产上逐渐接受了铁犁牛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创造了父系氏族初期的物质条件。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所能提供的剩余生产品极少,因此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社会成员没有阶级区别,靠“相命肆农耕”“菽稷随时艺”而生活。苗族的这种社会环境,被当时处于兵火战乱中的平原地区人民作为“异闻”相传。

与陶渊明同时代稍后的刘敬叔在《异苑》中有记:“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又,惠宏在《学术资料》1984年第9期上撰文指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是武陵地区苗族社会的写实,依据有三:1.当时的武陵地区确实存在苗族社会。郦道元《水经注》说:“武陵有五溪,……悉是蛮夷所居,故渭之五溪蛮,皆盘瓠之子孙也。”“盘?”是古代苗族崇拜的图腾。2.《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村中路旁屋前屋后种桃树的习俗,桃花源人的请客方式,“童孺纵行歌”的行乐方式,都与湘西苗族的实情相恰。3.据历史记载及苗族的民间传说,苗族人民进入今湘西地区,共有三次。第三次就是秦灭楚时的“熊武南迁”。这正与元代文学家方回《〈桃花行〉序》里所说的基本一致:“避秦之士非秦人也,乃楚人痛其君国之亡,不忍以身为仇人役,力未足以诛秦,故去而隐于山中。”

陶渊明先祖本是溪洞世家,自然愿意美化溪洞生活;他生逢患乱,仕途失意,长期躬耕贫困,自命羲皇上人,思想上自然与原始村社制度合拍。在他之前,也有汉魏间的田畴为避战乱,曾率宗族避世而居。在此,陶不过是用艺术手段表现了这种生活。

《桃花源记》的语言也十分准确和精练。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在这段文章里,还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词用语恰到好处。像写山里人见到渔人,问他从何而来的时候,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只写了“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渔人见太守说起桃花源的情状,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是非常朴素、自然的。他写文章不重词藻的华丽,不事雕琢,而是尽力做到朴素,自然,接近口语。但是我们读他的作品,并不觉得单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淳朴浑厚。苏轼说他的作品“癯而实腴”,就是说他善于用朴素、清淡的外表来表现丰富的内容。而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李文)

语言晓畅,用词精到。《桃花源记》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明代许学夷说,陶多用“晋宋间语。靖节耳目所濡,故不觉出诸口耳”(《诗源辨体》)。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蔚然成风的氛围中,陶渊明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描绘的理想境界,可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一朵清新可喜的奇葩。

然而我们绝不要以为“记”中的这种自然的语言是随意写来的,它是经作者仔细推敲、苦心琢磨的结果。正如宋人所说:“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四)例如,写桃源人民见到武陵渔人后,作者用“乃大惊”三字,就既写出了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又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又如写山口有光,是“仿佛若有光”。“仿佛”,好像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既灵活又贴切。为什么说山口有点儿光呢?

第一,因所写山口很小,光线不甚分明,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这更符合桃花源隐蔽五六百年而不为人发现的情景。

第二,因为桃花源是虚设的境界,其中景物并非实有,所以用词不能太着实。这样,给读者以迷离恍惚之感,增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所以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后来就有人索性将标题写为《桃花源记并诗》,终至于“喧宾夺主”了。(苏文)

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朴素自然的语言在其田园诗中描写他所喜爱的农村生活。在《桃花源记》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词语如“芳草鲜美”,简直给读者一种有色有香的感觉,而所用的语言却是接近口语化的。陶渊明用这些朴素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而古今之列入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动。……韩文公有《题桃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设色,大约因渊明记想象为之。”(《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作者在叙述中的语言不仅做到朴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练,没有多余的废话。全文用32个字就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人物,有对话,有情节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写桃源社会,所以着重详写桃源内的人与事,写桃源外的事就从略。作者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写到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只写“见渔人,乃大惊”,后面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神色,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与外界隔绝之久。又如写渔人与桃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话作了交代。这个复句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渔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详细情况,不是作者所要着力描写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笔带过。而后半句,虽只三个字,但从桃源人共同的“叹惋”中,可以想象到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乱不堪!而桃源内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

《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录》中说:“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费力如此。如《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语,而渊明其尤也。”从上所说,可见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渊明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渊明在写作《桃花源记》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一 巧妙的艺术构思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构思巧妙,富有小说色彩。作者在故事发展中,不断设下悬念。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渔人因“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忘”与“忽”两字,表明渔人完全是无意中进入桃花林。又因渔人被美丽的桃林所吸引,才决定“复前行,欲穷其林”。到底前面还有什么呢?读者也产生跟着渔人前进的愿望。渔人走完了桃林,又发现有山,而且“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里到底有什么?这又诱使渔人丢下船“从口入”。读者的视线也就跟着渔人进入了桃花源。作者写进桃源的路又很有变化,这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的感觉。作者就是这样层层伏下悬念,又逐层解开,紧紧地吸引住读者。

二 较强的艺术概括力

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总要能艺术地概括出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的东西,提出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桃花源记》具体而形象地描写了一个理想中的桃源社会,从另一个方面艺术地反映出他那个时代的历史,即从汉末以来到晋宋之际,封建王朝多次更变,社会动乱,广大人民痛苦不堪。陶渊明设计桃花源理想社会,实际上也就以艺术的形式,概括地提出了当时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希望过一种安定美好的生活的社会问题。

三 “淡而有味”的风格

所谓“淡”首先表现在,从字面上看没有直接抒发强烈感情的语句。全文用第三人称,似乎是从纯客观的角度来写,给人的感觉是心平气和,不带主观偏见,所写的内容也容易为大家接受。其次,“淡”还表现在极少使用华丽的词藻。两晋至南北朝的文学中华艳之风极盛,而《桃花源记》全文300多字,极少使用华丽的以显声色的词语,只在文章开头写到“桃花林”,写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整篇文章犹如水墨画中加了一点淡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但整篇基调还是淡的。

《桃花源记》的“有味”,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主旨并没有直接被揭示,而是靠读者细细品味才能得出。这样,文章就显得十分含蓄,读起来特别有味。文章的“有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桃花源写得似有似无,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四 朴素精练、富于变化的语言

“精练”如第1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

作者在用词上十分注重精确,尽量避免重复,而又使读者容易理解,体现了朴素、平淡,富于变化的特点。如写渔人进入桃源,就用了“行”“逢”“穷”“尽”“入”等动词;“怡然”“欣然”都表现一种欢乐的心情,但“怡然自乐”表现的是一种宁静、安乐,而“欣然规往”却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作者在抒情写景时笔调也很有变化。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语言质朴,格式齐整,显得次序井然,有一种原始的美。但从整体来看,又是灵活多变的。作者从“……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层层写来,从外到内,逐步深入。这里还用顶真的修辞法,环环相扣,把桃花源的风景写得引人入胜。

%CC%D2%BB%A8%D4%B4%3B%BC%C7%2C%D0%B4%D7%F7%3B%CC%D8%B5%E3&url=http%3A//blogcup%2Ecom/b4/zimufengling/archives/2006/422902%2Eshtml&b=23&a=15&user=baidu&im=0

记序为主,层层设伏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由景入情(激情)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快捷留言

  1. 来自阳先生对湖南湘潭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2. 来自欧女士对湖南株洲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3. 来自李女士对湖南衡阳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4. 来自王先生对湖南郴州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5. 来自汪先生对湖南湘西特产发出留言意向
湖南特产排行榜
  • 1长沙有什么特产值得带回去?6084
    长沙有什么特产值得带回去?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2巢娭毑月饼4355
    巢娭毑月饼
    价格:28~42元
    热度:
    查询详情>>
  • 3长沙特产送人必买清单?3862
    长沙特产送人必买清单?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4夏塘麻饼2228
    夏塘麻饼
    价格:18.5~29.8元
    热度:
    查询详情>>
  • 5湖南长沙特产烟有哪些?2181
    湖南长沙特产烟有哪些?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6常德市小学排名一览表1401
    常德市小学排名一览表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7湖南长沙有什么香烟1328
    湖南长沙有什么香烟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8天津静海大集的时间和地点?1237
    天津静海大集的时间和地点?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9长沙十大必买特产清单排名1223
    长沙十大必买特产清单排名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10透板鸡是啥意思1223
    透板鸡是啥意思
    价格:
    热度:
    查询详情>>
    • 特产动态
    • 特产问答
    • 特产百科
    首页 |网站简介|网站声明|正在咨询|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