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特产
一、豆腐干
在长汀,豆腐干的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工艺。这里生产的豆腐干口感鲜美,质地韧性十足,是当地著名的特色食品之一。豆腐干的制作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石膏点浆技术,使得豆腐干在保持细腻口感的同时,也富含营养。
二、长汀花生
长汀花生是当地的又一特色产品。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为花生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长汀花生以其粒大、饱满、口感香脆而闻名,是健康零食的首选。
三、红菇
红菇也是长汀的一种特色产品。它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味。红菇在当地的烹饪中广泛应用,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四、汀州米粉
汀州米粉是长汀的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良的口感而闻名。米粉细滑柔韧,煮熟后不易断,搭配当地的特色调料,味道鲜美,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长汀美食繁多,并且极富地方特色,主食杂食,荤菜素菜,上得菜谱的,便有200余种,仅以我特别中意的小吃为例,便有油炸、糕品、粉面、甜点、冷食、杂食6大类几十种,另外还有节日的传统食品,像清明的韭菜炒粿,端午的蛋饺,中秋节的发糕、糍粑等,也为小吃。
那么,在花样迭出的长汀小吃中,何者为最?那便要数豆腐干和白斩河田鸡了。
长汀人做豆腐不用石膏、卤水,而用酸浆(酸的豆腐水),那豆腐便不酸不苦,特别嫩滑爽口。当地人用豆腐做的菜肴小吃有几十种之多,如东坡豆腐、瓢豆腐、银荷包、豆腐煲、豆腐饺、炰豆腐等等,但最让人回味无穷的,却要算豆腐干。长汀是山区,在崇山峻岭之中,散落着许多古朴美丽的村庄,在这些村庄里,多半有既卖豆腐干又卖酒的“太白遗风”小店,农夫、旅人路过,买一块豆腐干、一碗米酒,一边落座小憩,一边慢嚼细饮,那真是一种人生享受。台湾知名人士林藜在回忆早年旅居长汀时吃豆腐干情景说:“长汀的豆腐干每块约五六寸见方,有女人手帕那么大,薄薄的带五香味,与花生同嚼,隽美可口,诚为佐酒妙品。”正因长汀的豆腐干好吃,在闽西特味食品“八大干”中,长汀豆腐干排在榜首。
长汀的豆腐干还耐久藏,于是也就成了长汀人馈赠亲友的礼品。我也入乡随俗,离开长汀时带了许多豆腐干回来送人,还学长汀人的吃法,把豆腐干切成细丝,拌点香油、味精、香葱、陈醋佐餐,那味道之美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长汀河田镇产的土鸡称“河田鸡”,嘴黄毛黄脚黄,又叫“三黄鸡”,是优良品种,历史上曾是送给皇帝吃的贡品。当地还有“一个鸡头七杯酒,一对鸡爪喝一壶”之说,连鸡头、鸡爪都这般味美,足见河田鸡有多么好吃。
闽西客家人吃鸡最著名的吃法莫过于白斩,这简直是客家人独有的一手绝活,即使在偏僻的农村,若有客人来,主人提一只活鸡出去,不用半个时辰,一盘色味都极诱人的姜汁白斩鸡便会端上桌来。
长汀民间烹鸡虽有香酥鸡、油淋鸡、白露鸡、八宝鸡等等方法,但最为普遍的还是姜汁白斩鸡,肉质嫩滑鲜美,还具香、脆、爽、易脱骨的特点,叫人馋涎欲滴。而那金黄的皮色、乳白的肉色、鲜红的骨色,更是令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除了白斩鸡,我在长汀还品尝了由雷林炳师傅烹制的酒渍鸡。他先把净鸡在长汀特产的米酒中浸泡5分钟,加盐蒸熟切块上桌,制法看似简单,但火候的掌握却要很深的功夫。这酒渍鸡的皮肉色呈赤黄,更似纯金,味道又与姜汁白斩鸡大不相同,入口除了嫩酥,还略带酒香,连我这平素不大爱吃鸡的人,也为之倾倒了。
河田鸡是客家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主菜,并被列为客家菜谱之首,应属大菜之列,可我把它归入“小吃”一类,原因很简单,在长汀街头的小饮食店里,一般都有白斩鸡作为小吃供应,三两二两,任凭君便。至于鸡头、鸡翅、鸡爪,又是佐酒的上品,也是二三人的随意小吃。既然如此,若是天涯孤客,单身贵族,要尝长汀白斩鸡的美味,自然只能到小店去小吃了。
长汀河田鸡,养的时间长,鸡肉都比较老,其实炖汤更好吃,不过他们都喜欢用酒来蒸吧,应该是蒸的的,太老了不好吃
有你想吃的
随意小吃 ` 拉面
兜汤哩
“兜汤哩”是长汀的热汤类传统小吃,有猪肉兜汤、鱼肉兜汤、鸡肉兜汤等。“兜汤哩”是“端肉汤”的意思。
[特色]汤热肉嫩,清香可口。
兜汤,客家话的本意是端在手上的肉汤。兜汤,是客家人的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汤,它不是主食,更恰切地说是一种点心,很便宜的小
食。
兜汤的制作很简单又很有讲究,主要有“猪兜”和“牛兜”两种,猪兜,取上等猪瘦肉,切成指头大小,采用横切法,切断肉纤维。将切好的瘦肉拌入食盐、味精、酱油和香油,用手抓匀后下芡粉。芡粉为地瓜粉,适量撒入猪肉里,用双手用力搓匀,直到将芡粉深深芡入猪肉纤维内为止。煮“猪兜”用滚水,将搓好芡粉的肉放入翻滚的水里,水再开一次就好了,将火撤去不能再煮,否则就不脆嫩了。当然,水里有盐、味精和鱿鱼、墨鱼、麻油、葱末。牛兜的制作工艺与猪兜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可以一煮再煮,直到煮烂为止,牛肉也不一定是上等牛肉。
清早吃碗兜汤,加上一个馒头就可以应付一上午,冬日来碗兜汤可暖身子,晚间要碗兜汤,权当夜点充饥。
。
“兜汤”小考
近些年漫步岩城街头,如林的小吃店的招牌上,“兜汤”一款常见。这一客话食名,往往令初来乍到的外地人一头雾水,即使许多土生土长的年轻客家人,也未必能尽知其详。
闽西客话的“兜”,其实是“端”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吃不了兜着走”的“兜”关系不大。所谓兜汤, 意即碗盛后端在手中、就地解决的一类小吃。兜汤以前多见于上杭、长汀的城镇和永定的部分地区,制作主料一般为猪瘦肉、猪小肠和牛肉等,肉取鲜嫩耐煮不易老硬的那种,切片;小肠宜选用厚实,脆生爽口部分,客家人称之“粉肠”,切段,以盐和味汁拌匀稍为腌制,再掺一定量淀粉(最好用芋粉,易成形不散),要用力气使之混合均匀充分,趁着火大汤滚,将和好的肉片或粉肠段分掰开一个个氽入锅。当然,锅底须以干香菇或干鱿鱼、墨鱼一类的熬制,味道才鲜美。稍许熟了,一定要趁烫吃,汤鲜肉滑,引人垂涎。
客家人居住在贫瘠山区,生活清苦,不可能顿顿鱼肉,于是生意人煮了肉汤,用火炉煨着与碗筷凑成一担,挑着走街串市,人们重体力劳作之余,就热吃上一两碗,真是大慰饥肠。条件所限,只能或站或蹲端着吃,也就传音曲意地成了“兜汤”一词。街头路边大嚼大吞毕竟不雅,因此旧时买食兜汤的多为男子,即使如此,也是向隅而蹲,匆匆吃完就走。受偏爱的小孩由父亲带着去吃上一碗兜汤,解馋,也是莫大的幸福和满足。兜汤成了客家劳动人民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也渐渐发展为一种风味。
在素来讲究美食的汀州,以鱼、鸡、鸭肉打片做成的兜汤也大行其道。十多年前的上杭城不知怎的冒出来一家“麻辣牛兜”风靡一时。闽客原来几不食辣,川风东渐,此地亦不例外。赖传媒发达,“麻辣”一词声闻天下。辣当然源于辣椒,但闽西当时有几人知道麻来自花椒?该店主误打误撞用花椒等磨粉调汁,并扯出“麻辣”大旗,上杭小青年一个个吃得稀里哗啦大呼过瘾,趋之若鹜。不久,一重庆火锅店进驻杭川,食客光顾后纷纷摇头,说“不正宗”,令其大厨和老板久久愕然不解。
兜汤源于街头小吃,吃相也不雅,因此爱脸面的客家人,极少将之列入大雅之堂的食谱。虽然草根了点,但它依旧以其美味和平实,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龙岩城无数小店的招牌,堂而皇之地书写着它的大名以招揽顾客,即是明证。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