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源于道家老子、庄子、列子,于晋朝才形成道教。道教也分南北两派,北方道教为“符箓派”,符、箓都是写着神的名字的牌子,北方道教认为人生病是因为鬼魂附体所致,所以要拿符、箓来镇鬼,用剑来除妖;而南方道教却认为人生病是由于阴阳不和,要想长生需要用丹补之,所以南方道教被称为“丹鼎派”。捉鬼道士一般是北方道士,炼丹道士一般是南方道士。
北方道教由张道陵创立,后人说的张天师并非张道陵一人,他的子孙都称为张天师。
而南方道教是由中茅君(茅盈)创立,茅固、茅忠并非教主。北方道教和南方道教都是靠治病救人,聚集了很多信徒,逐渐形成教派。创立之后,其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一直到南北朝时代才形成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北方道教体系主要是由寇谦之充实整理而成,南方道教人才较多,由葛洪、陆修静、陶弘景三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丹鼎派的完整理论体系,尤其是葛洪的《抱朴子》与《老子》、《庄子》、《列子》被后人称之为四经。
茅山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魏存华夫人,即和上清派颇有渊源。
汉元帝时期,三茅真君来到茅山修炼,创茅山派,魏夫人降下法旨与秘诀,于是,三茅真君得以飞升。
葛洪,句容人,后人小说中说的“葛仙翁”是指的葛洪的爷爷葛玄,不是葛洪。陆修静,浙江人,被封为丹元真人。陶弘景,丹阳人。后人所说的华阳真人、山中宰相都是陶弘景。梁武帝曾经问为什么要隐居茅山,陶弘景写诗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南方道教的神仙谱与北方略有不同,据《真灵位业图》所载,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时期,有三层神仙,①元始天尊,②大道君,③太极金阙帝君。而在“三生万物”时期有四层神仙,即④太上老君(即老子),⑤北方张天师(张奉),⑥南方中茅君(茅盈),⑦北阴大帝。
大多都在河北,山西一带,现在道教没落了,很少啊。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因此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而建立,发扬,完善这座宝库的是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时期到隋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到两宋时期,到全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余位。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称《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庄子:战国时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继承者,学问渊博,著《庄子》十万余言,即《南华真经》,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共52篇,现存33 篇,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鬼谷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楚国人。因长期隐居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内)的鬼谷山,故鬼谷子,著有《鬼谷子》一书,是中国相学的创始人。徐福:秦时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险家,琅砑人(今山东胶南,诸成一带),是道家医学的创始人。东方朔:西汉方士,字曼青,西汉时平厌次(今山东陵县)人。著有《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人称“仙人”。张道陵:东汉人。他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东汉沛国丰人(今江丰县)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张天师。葛洪:东晋著名道士,人称葛仙翁,丹阳旬容人(今江苏境内)著有《抱朴子》一书,共70篇,主要记载炼丹的方法。对我国化学,医学,制药学有一定的贡献。王重阳,金代著名道士,陕西咸阳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创始人,著有《明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养生学的倡导者。张三丰:明代著名道士,武当派创始人,冀川寥阳人(今河北)精通丹术,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辑要》中收录生人所编《张三丰先生全集》对道教武术和道教音乐作出重要贡献。 道教的影响遍及东南亚各国。
“三清”之称始于六朝,开始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为道教尊神,是伴随 着道教三洞经书说逐步形成的。《道教义枢》卷二云:“但知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 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故《太上苍元上录经》云: 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九天生神章经》称:“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 注曰:‘天宝君玉清元始天尊也。’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注曰:‘灵宝君上清天尊 也。’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注曰:‘神宝君太清天尊也。’②但此“三宝尊神”开 始并非“三清尊神”,按唐武宗时(841~846)的道教神灵排列,先为元始天尊,太上 大道玉晨君,太上老君(即三清尊神),其后为“玉清大有天宝君,上清妙玄灵宝君, 太清太极神宝君三宝尊神”。③另《业报经》《应化经》并云:“天尊曰:吾以道气, 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在玉清境, 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号元始天尊亦名灵宝君, 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 尊亦名神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④还有 《元始上真众仙记》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 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圣母所治。 中宫太上真人,金阙老君所治。下宫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这些不同派别的 不同解释,虽有差异,但都促成了“三清尊神”的最终定型。唐《老君圣纪》称:“此 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位在三十四天 之上也,”“太清境太极宫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天之上也。”⑤南宋金允中在探讨 与总结以上三清、三宝、三洞之间的关系后,认为:“三尊之号在经中只称元始天尊、 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别号则曰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以三境之名而称之则曰玉 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书而名之则曰洞真、洞玄、洞神。”⑥在“三清尊神”中, 以太上老君出现最早。东汉末五斗米道成立时,即以太上老君为至高神。至东晋上清、 灵宝派出,其《上清》、《灵宝》经中,始相继出现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玉晨大 道君、太上大道君等新的至高神。鉴于各派新出现众多神灵,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 企图予以系统化,其中“三清尊神”的雏形已基本确立。在此前后,诸书在言及三清尊 神时,又有种种不同说法。如说:“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 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⑦“说经教主元始天尊,抱送玉帝道君(灵 宝)天尊,流演圣教降生(道德)天尊”。⑧“元始乃道中之祖为灵宝祖师,道君乃法 中之祖为宗师,老君乃教中之祖为真师。”⑨若从它们出现之先后为序,先为“老君”, 次为“元始”,后为“道君”。此外,五代闽主供奉“三清”为宝皇大帝、天尊、老君。 AB元始天尊居“三清尊神”之首,在宫观“三清殿”里居中。其名最早为元始天王,晋 葛洪《枕中书》云:“昔二仪未分,溟涬鸿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 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虽然道书中有将元始天王与元 始天尊当作两位尊神,但正如宋代道士宁全真所说,元始天尊者“故称云元始天王者是 也”。AC《云笈七签》卷一百一,撰列诸尊神传纪,亦首列《元始天王纪》,可见宋时 已当作一位尊神了。南朝梁陶弘景撰《真灵位业图》,共分七个神阶,元始天尊列为第 一神阶的中位,《隋书·经籍志》也载:“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 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道书认为:“玉清元始天尊也,本玄一之气,凝结 至高曰天,上有主宰谓之帝,道居帝之先,故为元始。”AD唐末道士杜光庭于广明二年 (881)进《三界混元图》于朝,其中叙曰“天尊者极道之宗元,挺生自然,消则为气, 息则为形,不无不有,非色非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 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化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天尊,盖世人尊之如天,仰之则弥高, 攀之则无阶,杳杳冥冥……生万物而不为主宰,御万化而不为言,至尊、至极,故曰天 尊也。”AE《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元始天王纪》云:“元始天王禀天自然之胤,结形 未沌之霞,托体虚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际。时玄景未分,天光冥远,浩漫太虚,积七千 余劫,天朗气清,二晖缰络,玄云紫盖映其首,六气之电翼其真……进登金阙,受号玉 清紫虚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元皇位在玉清,掌括上皇高帝之真。”总之,从两晋到 南北朝时,元始天尊已逐步驾临于太上老君之上,成为道教第一位至高神。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