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渔鼓
祁东渔鼓,是拥有“中国曲艺之乡”湖南省衡阳市的祁东县的曲艺曲种,“渔鼓”的源头在道教,它原本是身背葫芦、云游五岳的道士、道姑们化斋时唱的劝世、修行歌,后传入民间,成为艺人手中的绝活。随后,道教渔鼓传到了湖南,在衡阳一带广为流传。
祁东渔鼓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中叶。一位叫刘贤忠的烧瓦匠捧着一个两尺竹筒拍筒敲打,演唱历朝趣闻和民间俚事,引得老百姓观看。邹祖溪(艺名懂乃积))拜其为师,是祁东渔鼓的创始人。他把祁东渔鼓带入丧堂,又让其走出丧堂,搭台演唱,每每为死者超度亡灵唱完夜歌后,便怀抱渔鼓筒,敲动简板边说边唱,把三皇五帝、才子佳人的故事,从古至今娓娓道来,一直唱到天亮。从此,丧堂成了渔鼓根植的土壤;在1952年中南戏曲观摩会演上,邹祖溪老先生演唱了祁东渔鼓《廖仁福的互助组》,首次把渔鼓带进了大雅之堂。从那以后,“祁东渔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艺人,艺人各具风格的唱腔兴旺了渔鼓艺术。如今,祁东县有渔鼓艺人400多人,有60多支演出队伍,活跃在祁东、祁阳等地广大农村、乡镇,祁东渔鼓不但在县内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而且传唱到衡阳、郴州、永州等市及广东、广西、江西等省。
祁东渔鼓的演唱主要风格为:无本可循、无曲可依,通俗易懂、伸缩自如,演唱方法有对唱、表演唱、渔鼓小品、戏剧演唱等多种演唱方法,演唱极其灵活,除某些较短的曲段有固定曲词外,长篇均无固定唱本,只有四字一句的“桥路本”,记录故事情节概要,演唱时靠艺人临场发挥,随口编唱,对情节与人物逐一进行深刻细致的描绘,增加浓墨重彩的渲染,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演唱方式较为简便,演出者一人多角,进进出出,更换角色,甚至可以从角色中跳出来进入解说状态,使得演出更让观众理解。舞台语言为“祁东土话”,渔鼓唱腔是由道士腔发展演变而来,因情节变化而派生出“道情”、“正腔”、“悲腔”、“垛板”、“散板”等几种唱腔,按字行腔,字少音多,唱词不同,行腔亦异,唱腔古朴、深沉、优美。近年来,祁东渔鼓大胆汲取祁剧、地花鼓及祁阳小调的艺术精华,生、旦、净、丑各显本色,唱、拉、念、做随机应变,连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等都充分运用到渔鼓演出之中。演出作品内容和形式上,不仅有传统的渔鼓大书,还有大量新编的渔鼓小品等等,主要的演奏乐器为“渔鼓筒”,以及二胡,胡琴,月琴,近年来还加入了电声乐等乐器。
祁东渔鼓代表曲目有:《乾隆下江南》、《好丑媳妇》、《玉镯冤》等。
渔鼓艺人代表人物有:刘兴国、邹华春、邹华山、邹昆山等。
祁东渔鼓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中叶。改革开放后,祁东渔鼓迅猛发展,形成了专业艺人多、演出场次多、爱好者和观众多三大特点。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渔鼓曲目创作人员进行奖励,举办渔鼓大奖赛,组队参加各类汇演、调演,鼓励艺人走出县门,使这门地方曲艺奇葩焕发勃勃生机,渔鼓传唱到周边广东、广西、江西、衡阳、郴州、永州等省市。目前,全县有专业渔鼓艺人416人,曲协会员122人,创作新节目达109个,60多支渔鼓演唱队常年活跃城乡,每年演出达20000多场,观众突破300万人次,年演出收入突破千万元。其精彩盛况被省曲协称为祁东“渔鼓现象”。今年,祁东渔鼓被省文联、省曲协上报给中国文联、中国曲协。考核一旦通过,祁东将成为湖南省第一个“中国曲艺之乡”。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人民经商往来都得走。衡阳、祁东百姓出走邵东、邵阳必经灵官殿,而永州、新宁到双峰、白地市也经灵官殿。故灵官殿必为栖息之地。再加灵官殿四周群山环绕,而灵官殿却一马平川,两河交汇之地。灵官殿故名(中乡)。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