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鸭 炸酱面 糖葫芦 果脯 豆汁 焦圈
北京小吃
大凡到过北京的人,说到吃,除了提及全聚德的烤鸭,都一处的烧麦外,都会对北京小吃颇感兴趣。
“小吃”与点心和正餐不同,“小吃”是不到吃饭时间,用来“垫补”肚子或是吃着玩儿的食物。风味小吃的特点是:一是味道浓厚,带有地方色彩,甜咸分明,味觉刺激明显;二是质地纯正,要么酥脆可口,要么软滑顺口;三是温度极端,有的特烫,非乘热吃才有味儿,像白汤杂碎、热炸糕;有的真凉,如江米凉糕、凉粉;四是价格便宜,都是好吃不贵。
北京小吃可分为汉民风味、回民风味和宫廷风味三种。在烹制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冲、煎、煨、熬等各种作法,共计约有百余来种。
来北京的朋友,我告诉你们几个品尝北京小吃的地方:一是,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的“南来顺”,那里特色小吃70多种;二是北京市东城区的隆福寺小吃店,这里以清真风味小吃见长;三是北海公园里的仿膳饭庄,专门供应宫廷风味小吃;四是百姓大众小吃--东华门夜市小吃街。
有人将北京小吃比作千年都城史的“活化石”;著名作家舒乙先生以“小吃大艺”四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内涵。有段歌词中唱到“北京小吃九十九,样样叫你吃不够”。说实在的,我在北京住了40多年,北京小吃都没尝遍,还得有时间慢慢去吃。
爆肚冯(菜市口店)
地址:宣武区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南
介绍:老字号的北京小吃。肚仁儿、肚领儿、散丹等是特色。
小肠陈(宣武店)
地址:宣武区南横东街
介绍:小肠陈,喜欢吃下水的朋友一定都知道这家饭馆。
天兴居(崇文店)
地址:崇文区前门一带
介绍:天兴居炒肝店有近150年的历史。
月盛斋(九门小吃)
地址:西城区后海西北角孝友胡同九门小吃
介绍:月盛斋开业于1755年?熏到今天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酱牛肉、烤羊肉是特色。
锦馨豆汁店
地址:崇文区广渠门内大街193号(磁器口东北角)
介绍:老字号豆汁店。豆汁、焦圈是特色。
门框褡裢火烧(九门小吃)
地址:西城区后海西北角孝友胡同
介绍:老北京的褡裢火烧,藏着老北京人最怀念的味道。
南来顺饭庄
地址:宣武区南菜园街12号
介绍:于1937年开业,是以爆、烤、涮及风味小吃闻名于北京。
白魁老号饭庄(隆福广场总店)地址:东城区隆福广场前街1号
介绍:京城老字号饭馆。白水羊头、烤牛肉、烤羊肉是特色。
天福号
地址: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213号(马相西巷6号)
介绍:北京老字号。酱肉是特色。
都一处烧卖馆(方庄店)
地址:丰台区方庄蒲芳路1号芳城园美食街15号楼
:北京菜简称京菜,由本地菜与山东菜、宫廷菜融合发展而来。它从元、明、清宫廷卸厨和王府家厨逐步流传演变而成。元代,由于其符合蒙古王公口味,一跃而登大雅之堂。入明以后,其势不衰。到清代蔚为壮观,以满汉全席为京菜高峰。做法以烤、爆、炸、溜、炒为主,兼用烧、烩。菜肴质地讲究酥、脆、鲜、嫩。选料广泛,刀法精细,烹调讲究,造型美观。主咸,兼合其他口味。名菜有烤鸭和涮羊肉等,有“国菜”之誉。
北京菜
1、形成:
北京是元朝古都,各地进贡的贡品丰富多彩。交通四通八达,各地物产源源进入北京,这些都为京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历史上北京城,受草原饮食文化和华北平原农耕饮食文化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北京菜是由宫廷菜、官府菜、庶民菜、少数民族菜和寺院菜构成的。
2、特点:
(1)精于选料,讲究时令。
(2)烹调细腻。
(3)讲究刀工,讲究火候,讲究调味。
(4)讲究制汤、澄卤。
3、代表菜:
京菜代表菜有北京烤鸭、涮羊肉、烤肉、烤乳猪、水晶肘子、酥鱼等。
驴打滚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
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
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豆汁儿——难以下咽的美味
豆面酥糖——轻点儿拿慢点儿咽
酸梅汤——汽水的“老祖宗”
没有茶叶的——茶汤
小窝头——宫里吃的“农家饭”
灌肠——不是“灌”的
爆肚——不是“爆”的
茯苓夹饼——既漂亮又养人
果脯蜜饯——古老的“四季鲜果”
冰糖葫芦——酸甜味儿里报新春
艾窝窝——模样好看故事好听
豌豆黄——入口就化吃了还想
“驴打滚”-- 没有毛驴
炒肝——不是“炒” 的 `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