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习俗:
1、贴年画
过年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2、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干西晋周处的《风十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3、吃饺子
民间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4、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5、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过年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6、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据传说,古时安徽广德曾经出过一个秧状元。
秧状元是一个淳朴的农夫,他门第世代代都是耕田的,祖祖辈辈都是种庄稼的妙手。而秧状元呢,更比他的先辈做得精彩,特别是插秧,又快又好。远近几百里的庄稼人都赶不上他,所以大家送他一个绰号叫“秧状元”。一传十,十传百,秧状元的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远,他的真名字叫什么,反而没有人知道了。
有一年,新来了一个州官,秧状元的名气很快就传到他耳朵里去了。谁知道这位州官大人一上任就心中有气。因为那时的广德州十分富庶,号称是有“望城十万”油水的肥官差,哪知,州官一来就赶上了连年大旱、民不聊生的当口,乡绅黎民都“孝敬”不起。他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所以经常遇事生端,专找岔子。他一据说竟有什么秧状元,顿时勃然震怒,拍着桌子痛骂道:“哪里来的耕田汉,胆敢自称状元,简直是大逆不道,密谋不轨!赶紧把他抓来见我!”
州官一发火,衙役们怎敢怠慢,忙得狗颠屁股地把秧状元捉来了。州官斜着眼睛,把秧状元扫了一眼,只见他赤着一双脚,裤脚卷得高高的,一点儿也不畏惧,就把惊堂木一拍,喝道:“你这泥巴腿,就是自封状元的刁民吗?”秧状元却义正辞严地答道:“我没有自封状元,乡亲们都喊我秧状元,我也不能阻止他们。”
“乱说!”州官又把惊堂木一拍,“本官只知道有当今皇上御封的文状元、武状元,你有什么本领,也敢叫状元!分明是这一州的刁民别有用心!”
州官的话头一转,显然是想把罪加在全州黎民身上,托故欺诈。那时有一位很有名望的白胡须老头立即跪下诠释说:“秧状元确实是大家叫起来的……”“住口!”州官立即拦住了老头的话头,“他有什么本领,称得上状元?莫非你不知道朝廷封的文状元有满腹文章,武状元有满身武艺,会耕田有什么稀奇!”
白胡须老头忙道:“启禀大人,自古道:三十六行,七十二业,行行出状元;秧状元栽秧,是全国妙手,可称得上状元。大人不信,可当面测验。”
“嘿嘿嘿!”州官狞笑了一阵向秧状元问道,“你栽秧有何妙法,能称状元?”
秧状元听了,不慌不忙地念了四句道:“撮撮都是八根秧,横直八寸对成行,大人绕田走一转,我能插秧一长趟。”
“什么?”州官惊得眼睛都鼓出来了,“此话认真!哼!诱骗爹妈官,要犯杀头之罪,你知道吗?”
秧状元满不在乎地说:“我若是不能,宁愿领罪。若是我真能如此,又如何呢?”
“要是你真有这么大本领,我给你竖一座牌楼。”州官基本不相信有这样的事,就开始说大话。最后还补上一句,“嘿,要是做不到,不仅你要杀头,就是全州黎民都要治罪。此刻顿时试验!”
一声令下,衙役们急忙备轿,州官亲自打道东城外,选了一丘大田,就地“开考”。这个消息立即轰动全城,男女老小一齐涌出城去看热闹,也都替秧状元捏一把汗。
测验开始了:州官大人撩袍端带,拿出满身气力以自己最快的速度顺着田埂就跑。等到他喘吁吁地跑了三条半田埂,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忽然,周围的人们轰雷似的响起了一片喝采声,本来秧状元的一趟秧已插到头了,正笑嘻嘻地在等候着州官哩!
这时州官又气又累,脸涨得红里泛青,立即吩咐几个知己随员拿尺下田去量,量来量去,结果一点儿不差:行距株距都是八寸,横直成行,像线牵的一样。州官更急了,吼了一声,把秧拔起来当面点根数,一趟秧点了一半,每一撮都是八棵秧,一根不多,一根不少。州官才真泄气了,可是他还不死心,一定坚持把秧全都拔完,亲自仔细地数。糟了!州官狂笑了起来,高举起一撮秧:“嘿!这个是九根!”这一来把周围看的人都惊呆了。哪知道秧状元却神色自若地说:“请州官大人再仔细看看。”州官忍住了肝火,把那一撮秧送到秧状元的鼻子尖下说:“这明明是九根,莫非我数错了吗?”秧状元瞟了一眼,微笑道:“大人,这九根里面有一根是稗子!”话刚落音,又响起了一片笑声。
老黎民越是兴奋,州官大人越是窘得厉害,硬着头皮要继续数完。嗬!拔到最后一撮秧,州官脸上的肉又跳了一下,好像又在笑:“哈哈!这一撮又是九根,莫非又有一根是稗子不成?”
秧状元看都没有看,说:“大人,这虽然是九棵,但是其中一棵没有根,怎么活呢?”这时老黎民更乐了,笑得更欢。
州官呆了半晌,无话可说,他本想借此耍点威风,在老黎民头上榨点油水,想不到反惹了一场没趣。
在周围男女老小的监督下,州官适才在公堂上讲的话无法赖掉,只得给秧状元建了一座“石牌楼”。但是州官仍是怀恨在心,在牌楼上既不题秧状元的名字,也不写事迹和年代。但这有什么关系呢?老黎民一代又一代都知道这牌楼是“秧状元坊”。
此刻这座牌楼虽然不在了,可是在插秧田里,大家还津津有味地讲说着秧状元的故事。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