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湖南特产网!
在三国正史中,黄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攸县特产] - 在三国正史中,黄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批发价格:未填写
  • 特产类别:未填写
  • 关注热度:
  • 特产特色:未填写
  • 品牌商家:未填写
  • 上架时间:2023-02-07 15:43
  • 咨询价格马上留言
  • 特产详情
  • 产地介绍
  • 联系地址

在三国正史中,黄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黄忠(?-220年),字汉升,南阳郡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

首先说说三国演义里彰显黄忠性格特色的事件,三国演义里关羽攻长沙与黄忠交战,第一回关羽战败黄忠不杀,第二回为报答关羽故意射他头盔这种有恩必报的性格,三国志里并没有记载。演义里魏延邀黄忠一起杀韩玄投降刘备,黄忠拒绝不肯与魏延为伍表现了黄忠的忠义,可三国志里记载的是黄忠随韩玄投降刘备,魏延并不在长沙。演义里刘备封五虎将,关羽不屑与黄忠为伍,关羽死后刘备伐吴黄忠遇到吴将潘璋使关羽所用青龙偃月刀,急于给关羽报仇,中了吴军的埋伏,被马忠一箭射中肩窝而后身亡表现了黄忠不计前嫌的精神,但是三国志黄忠并没有参加伐吴,黄忠是220年病逝的,夷陵之战是221年。但黄忠的老当益壮,作战勇猛是肯定的!

以下是著名人物点评

诸葛亮:黄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 ,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陈寿:黄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灌婴)、滕(夏侯婴)之徒欤?

杨戏:将军敦壮,摧峰登难,立功立事,于时之干。

程公许:蜀将如关羽、张飞、庞统,吴将如周瑜、鲁肃,志长命短,天下重惜之。而马超、黄忠、赵云、费祎、吕蒙、程普、步骘、甘宁辈皆智勇绝伦,足以当一面。

罗贯中:将军气概与天参,白发犹然困汉南。至死甘心无怨望,临降低首尚怀惭。宝刀灿雪彰神勇,铁骑临风忆战酣。千古高名应不泯,长随孤月照湘潭。 苍头临大敌,皓首逞神威。力趁雕弓发,风迎雪刃挥。雄声如虎吼,骏马似龙飞。献馘功勋重,开疆展帝畿。 老将说黄忠,收川立大功。重披金锁甲,双挽铁胎弓。胆气惊河北,威名镇蜀中。临亡头似雪,犹自显英雄。

正史中黄忠的一生

初平三年(192年),荆州刺史刘表出任荆州牧。黄忠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随从其侄刘磐驻军长沙攸县(今湖南攸县)。

建安四年(199年),刘磐与孙策交战于艾县(今江西修水),黄忠随从刘磐。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刘表病死。曹操降下荆州后,以黄忠代理裨将军,仍然在长沙郡仕官,归长沙太守韩玄统属。

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与孙权组成联军大败曹操军,曹操北归。刘备趁机占领荆州,率领赵云等南征长沙四郡。黄忠跟随韩玄向刘备投降。

收川立功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经益州牧刘璋部下法正作向导,进驻葭萌关(今四川广元),黄忠随军行进。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黄忠与卓膺率兵自葭萌关向成都进兵。刘备先引兵到关中,后与黄忠军队会合。黄忠在战斗中,常冲锋陷阵,勇毅冠绝三军, 一路攻到涪城。刘璋派遣部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前来阻挡,都被击败。黄忠追随刘备进攻绵竹,绵竹守将李严、费诗等先后投降。

建安十九年(214年),黄忠随同刘备率军进围成都。数十日后,刘璋投降。刘备进入成都后,论功行赏,任命黄忠为讨虏将军。

定军扬威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 黄忠像 黄忠像 进驻阳平关(今陕西阳平关),在汉中与曹操军队对峙。黄忠随同刘备出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率军与夏侯渊交战。当时,夏侯渊派张郃去守护东围鹿角,自己率兵守护南围鹿角。张郃的军队在东围鹿角遭遇刘备的进攻而作战不利,夏侯渊便派兵去救张郃,以至于跟随夏侯渊在南围鹿角的曹军将士仅剩400人 ,但这400人都是曹军精锐。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将夏侯渊斩杀于南围鹿角。曹军失去主帅,军中扰扰,三军皆失色。黄忠趁机进攻曹军大营,大败曹军。同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然而,镇守荆州的关羽一直是刚而自矜,在得知黄忠被拜为后将军时,关羽愤怒的骂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经过费诗的劝解,关羽才消解了怒火。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八月,黄忠病逝。有一子黄叙,英年早逝,无后。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后主刘禅追谥黄忠为刚侯。

攸县有怎样的 风俗?

攸县县城古称“梅城”。攸县自五代后梁时期县治就迁至今址。据传,当时有一名秀才赴考,由于他很喜欢梅花,便叫书僮带上一钵梅花,在县城过渡口时不慎将花钵打破,秀才心痛地将梅花栽种在江边。若干年后,秀才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视察州县来到了攸县,他不忘去看这株梅花树。这个故事感动了知县,他倡导县城居民栽种梅花树,在他主政期间,县城的梅花树渐渐多起来了。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县城就遍植梅花树,县治别称“梅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县城就直称之为“梅城镇”。清末虽然有更动,至民国(1938――1947年)又改称为“梅城镇”。

“梅城”栽种梅花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厚重的文化氛围,宋末元初攸县人冯子振,他对梅花不仅有长时间的观察,而且有深沉而炽热的爱好。他写的《梅花百咏》,为元明清三代许多文化名流称道。清乾隆37年,其《梅花百咏》被收入《四库全书》。

攸县县城古称“梅城”。攸县自五代后梁时期县治就迁至今址。据传,当时有一名秀才赴考,由于他很喜欢梅花,便叫书僮带上一钵梅花,在县城过渡口时不慎将花钵打破,秀才心痛地将梅花栽种在江边。若干年后,秀才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视察州县来到了攸县,他不忘去看这株梅花树。这个故事感动了知县,他倡导县城居民栽种梅花树,在他主政期间,县城的梅花树渐渐多起来了。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县城就遍植梅花树,县治别称“梅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县城就直称之为“梅城镇”。清末虽然有更动,至民国(1938――1947年)又改称为“梅城镇”。

“梅城”栽种梅花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厚重的文化氛围,宋末元初攸县人冯子振,他对梅花不仅有长时间的观察,而且有深沉而炽热的爱好。他写的《梅花百咏》,为元明清三代许多文化名流称道。清乾隆37年,其《梅花百咏》被收入《四库全书》。

内容填充中
内容填充中
攸县特产排行榜
  • 特产动态
  • 特产问答
  • 特产百科
首页 |网站简介|网站声明|正在咨询|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