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3吧. 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是一种无污染、零排放、成本低、效益高、操作简便的生态养猪新技术。目前,已在吉林、山东、河南等多个省份推广。技术特点(1)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提高了猪肉品质。(3)充分利用农业废弃有机资源。技术要点(1)发酵床猪舍的建造。发酵床养猪猪舍的建设十分重要,选择地下水位低,通风良好的地势为宜。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充分采光、通风良好,南北可以敞开。通常一间净面积为25平方米的猪圈,可饲养肉猪15~20头。(2)发酵床的制备。发酵床应根据当地水位高低选取地下式和地上式。地下式发酵床要求向地面以下深挖90厘米,地上式发酵床是在地面上砌成高90厘米坑。床底均为土地面夯实即可,建好后填满制成的有机垫料,4~5天后即可投入使用,猪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发酵床上生长了。(3)酵素菌剂。这是发酵床生态养猪的关键技术。它是利用本地区天然植物资源取得多种有益微生菌,对其进行培养、扩繁,然后按一定比例配加载体及营养剂,形成具有较强分解转化能力的酵素菌剂。猪排出的粪便能否充分降解,酵素菌剂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很好的酵素菌剂或使用不当,则达不到无污染零排放的效果。整个发酵床分层铺设,每层都要有酵素菌剂,使用量达到每平方米2千克即可。(4)营养剂。发酵床铺垫料时和使用后均需喷洒一定比例的营养剂,营养剂包括天惠绿汁、氨基酸、乳酸菌、汉方剂、矿物质MA等,将各种营养剂按一定比例喷洒到发酵床垫料上。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微生物的活性,保持对排泄物的降解、消化速度。营养剂的合理使用对发酵床的循环利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发酵床垫料的制作。发酵床的主体是由有机垫料组成的,垫料可由木屑、秸秆、稻壳、花生壳粉、玉米芯等按比例配合。加入原土、食盐、酵素菌剂、天惠绿汁、氨基酸、乳酸菌、汉方剂、矿物质MA等,加水使含水量达到65%,经过2~4天发酵就可制成供发酵床用的有机垫料。发酵床的垫料3~5年更换一次,平时定期添加,一次投资就可以长久的使用。(6)发酵床的日常管理。
参考资料: www.zhu3158.cn
1、引种
为提高猪群总体质量和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猪场和养猪户都经常要向质量较好的种猪场引进种猪。引种也是猪场管理的第一环节和基础环节,品种的引进应遵循以下8项原则:⑴正确选择引入品种;⑵慎重选择个体;⑶严格执行检疫制度;⑷所有猪种必须有检疫证书;⑸种猪场必须要有生产、经营许可证;⑹要区分引进品种是原种还是商品配套系;⑺要考虑品种原产地与引入地间的环境差异;⑻要考虑引进品种的生产性能。了解被引品种地区的疫病情况及整个畜禽类疫病发生情况,不得从疫区引进种猪及仔猪;需要引进种猪时应从有种猪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引进,并按GB16567规定进行检疫,引进的种猪隔离观察15--30天,经兽医检查合格后方可供繁殖使用;只进行育肥的生产场,引进仔猪时,应首先从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猪场引进。引入品种确定后,对引进的同一品种应相对集中饲养、慎重过渡、逐步推广及进行开展品系繁育等工作。
了解和调查被引品种的选育标准和整个地区的疫病情况后,在种猪选择个体方面要求:健康、无任何临床病征和遗传疾患(如脐疝、瞎乳头等),营养状况良好,发育正常,四肢要求结合合理、强健有力,体形外貌符合品种特征和本场自身要求。种猪引进需要运输时,尽量减少引进个体的应激,引进后种猪先在隔离室饲养,隔离期结束后,对种猪体表消毒后可进入正常生产,实行“自繁自育、定期检查、定期消毒”的饲养管理原则。
2、饲料使用
生产无公害猪所需饲料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的NY5032-2001,严格按照标准的规定执行,保障饲料的安全性,把握饲料的品质就等于阻止了公害的源头。不应给肥育猪使用高铜、高锌日粮,禁止在饲料中添加β-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类、砷制剂;在商品猪出栏前,按有关准则执行休药期;不使用变质、霉败、生虫或被微生物污染的饲料,使用的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须来源于无疫病地区,无霉烂变质,未受农药或某些病原体感染;饲料原料、预混料、饲料添加剂、全价饲料必须定点供应,产品成分清楚;出栏前严格按休药期规定换喂不加药饲料;不应使用未经处理的泔水和其他畜禽副产品,使用自配料的应建立详细的饲料生产记录。
根据生猪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配制不同的配合饲料,最大限度的发挥猪只的生产潜力,尽量减少因饲喂过饱、突然改变饲料、不规律的饲喂而造成的饲料浪费和营养过剩。采用合理的饲喂器,可以改善猪的采食习性而提高饲料的利用,最好采用鸭嘴式饮水器,以节水、防疫。
3、饲养与管理
只有对猪场进行清洁化的科学管理,实现管理机械化、自动化,才能保障产品批量化、规格化,充分发挥猪的生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大致可分为:公、母猪群、仔猪群和育肥猪群。分别介绍如下:
3.1 种公猪
为确保种公猪的性欲、精子质量及配种效率,实现繁殖更多更好的仔猪,必须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
⑴根据种公猪的生理特点及营养需求,配制科学的配合饲料,不能肥猪料或其他料来代替,更不能糟渣类饲料来饲喂。
⑵适当对小公猪进行配种训练,锻炼小公猪的经验和信心,但是未满1周岁的公猪交配次数在1周内不超过6次,1岁以上的每周可交配12次,且休息1天。
⑶设计合理的种猪舍,使得种公猪能进行适当活动;选择适龄配种,过早配种会影响猪的正常发育和所产仔猪的身体状况,小型及早熟品种一般在6-8月龄,体重50-60Kg以上为适配龄,而大型品种在8-10月龄,体重100Kg以上为适配龄。
⑷配种次数不宜过多,1-2周岁种公猪每周1-2次,2-5周岁每天可交配1-2次,但连续2-4天后休息一天,且最好早晚各一次。
⑸预备好后备种公猪,在炎热季节时公猪需要多休息,为避免公猪的劳动强度过大,选择健康的公猪做后备公猪。
⑹实行人工采精的公猪,每周采3次为宜。若采精过多,导致精子数目减少且影响精子的质量。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
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